阅读记录

第619章 筑巢初功成,静待风雷动[1/2页]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猫啃月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夜深人静,我独自一人端坐于公安城外一处极为隐秘的据点书房之中。
     这里经过玄镜台的精心改造,不仅防御严密,而且通过特殊的渠道与外界保持着隐秘而高效的联系。
     桌案上,青铜灯盏投射出柔和而稳定的光芒,映照着摊开的一卷卷密报和图表。
     这些,便是我陆昭在这乱世之中,悄然编织的、属于自己的那张大网的初步成果。
     指尖划过一份由糜贞亲笔署名、用特殊密码写就的财报汇总。
     赤壁战后,趁着荆南易主、百废待兴的混乱局面,
     在糜贞的亲自主持和糜家旧有商路网络的基础上,我们迅速行动,
     以惊人的效率和隐蔽性,在荆南四郡乃至江陵、襄阳周边地区,重新构建并扩张了我们的商业网络。
     粮食、布匹、盐铁、药材,甚至是一些受官府严格管制的战略物资,
     都在我们精心设计的渠道中悄无声息地流动,汇聚成一股可观的财力。
     账目上不断增长的数字,不仅仅是冰冷的金银,更是支撑起我所有计划运转的血液与基石。
     看着糜贞那娟秀而有力的字迹,以及报告中偶尔流露出的、对共同事业的热忱与对我安危的关切,
     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以及一丝难以言明的复杂情愫。
     这位坚韧聪慧的女子,不仅为我守住了最重要的“钱袋子”,更在这冰冷的乱世中,给了我一份难得的信任与温情。
     我回信时,除了指示下一步的商业布局重点(例如加强对蜀地商路的渗透),
     也特意加了几句叮嘱她注意安全、不必事必躬亲的话语。
     另一份报告则来自徐庶,关于那处位于荆南深山中的“格物工坊”。
     徐庶不愧是经世致用之才,不仅将工坊选址得极为隐蔽,易守难攻,更将其内部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按照我提供的超越时代的理念(流水线作业雏形、标准化生产、工种细分、技术保密条例、激励机制等),
     将从各地秘密招揽来的能工巧匠(许多是因战乱流离失所、身怀绝技却无处安身之人)组织起来,效率极高。
     报告中详述了各项研发和生产的进度:
     精炼猛火油的技术已初步成熟,正在小批量生产,稳定性得到提高;
     连弩的关键部件标准化制造已经实现,组装效率大幅提升;
     小型、高爆性的震天雷(黑火药的初步应用)配方仍在不断优化,威力与安全性逐步平衡;
     甚至还附上了几张由专人绘制的、结构精巧的新式农具图纸
     ——这是徐庶根据我的提示,为未来巩固民心、发展根据地所做的准备。
     石秀和他带领的玄镜台行动小队则如同工坊外围最可靠的屏障,
     将一切窥探的目光和潜在的威胁都挡在了山谷之外,确保了这颗“科技心脏”的安全跳动。
     看到这些成果,我仿佛已经听到了未来战场上,这些秘密武器发出的雷霆之声。
     接着是关于“崇文馆”的报告。
     在蔡琰的主持下,这个位于僻静山谷中的文化据点已经初具规模。
     不仅收拢、保护了一批在战乱中散佚的珍贵典籍,
     更重要的是,开始吸纳那些有潜质的寒门子弟和战乱孤儿,
     由蔡琰及几位玄镜台寻访到的、不愿出仕但学问扎实的隐士进行教导。
     教授的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经义,
     更有我根据后世知识简化改编的算学、格物(基础物理化学)、地理、甚至基础的管理学知识。
     报告中附有几篇出自孩童之手的稚嫩文章,字里行间却已能看到不同于传统儒生思维的逻辑与开阔。
     蔡琰在信中写道,看到这些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她仿佛看到了昔日洛阳太学鼎盛时的盛景,
     更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希望,曾经的愁绪与哀婉,正在被这份教书育人的事业带来的充实感渐渐取代。
     她还提及,近日偶得灵感,正在尝试续写那曲未完的《胡笳十八拍》,
     希望能将乱世离散之苦与重获新生之望都融入其中。
     读到这里,我心中那份对她的牵挂与怜惜,又深了几分。

第619章 筑巢初功成,静待风雷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