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活跃程度堪比庆历新政时期整天上蹿下跳的欧阳修。当年欧阳修高举君子和道德的大旗对那些反对新政的人予以无情地批判,有人据此送了他一个“护法使者”的称号,而何郯同志则是高举道德和忠义的大旗对那些凡是他看不顺眼的官员大肆声讨直到最后将其一个个地全部赶出京城。那么,何郯又是在为谁做事呢?还是说他纯粹就是出于自己对国家和皇帝的一片赤胆忠心才不遗余力地去打击这些人?
开什么玩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包拯这种人在我们的各种民间传说里哪还有什么立足之地?我们如今听到和看到的就应该是有关于何郯的各种传说,而非什么包拯包青天,那就应该是何青天。那何郯的背后又是谁呢?各位,这个问题还有必要回答吗?
在成功地胁迫赵祯将宫内的五位大太监贬出京城后,何郯又把枪口对准了枢密使夏竦,他还是拿上次的宫廷血案说事。在这道奏疏里,何郯首先指责夏竦是个看似忠厚但实则阴险的小人,而且还说夏竦贪恋权贵并一直都在觊觎宰相之位,最后他才说夏竦作为主管军事的枢密使应该为此次的宫廷血案负主要领导责任。何郯的意思就是说单单只处罚几个太监根本不顶用,夏竦才是最该被严惩的那个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也就是在这一次的弹劾奏疏里,何郯给赵祯爆了一个猛料。他说夏竦之前之所以要替赵祯身边的大太监杨怀敏求情是有原因的,因为杨怀敏正是夏竦在宫中的耳目,就是他负责为夏竦提供了大量的宫中秘事。
紧接着,更多人也开始紧随何郯的步伐上疏弹劾夏竦,这些奏疏几乎都是在千篇一律地揭露夏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奸邪小人。倒霉的是,这时候就连上天也跟夏竦过不去,弹劾夏竦的时候开封城连续数日阴霾漫天,而且城里还在一天之内发生了五次规模不算很大的地震。按照古人的说法,这就是朝中有奸恶横行以致苍天震怒。
赵祯在得知杨怀敏与夏竦私下交通之后表现得极其愤怒,杨怀敏可是他的近侍太监,可这样的一个人却经常把自己的一举一动以及所思所想传递给一个宫外的大臣。此举不但让赵祯感到愤怒,更是让他感到心寒且内心有种遭人背叛的刺痛感。
赵祯命人找来翰林学士张方平想让他立马草写夏竦的罢官制。当张方平一路小跑地赶到赵祯身前时,怒气未消的皇帝陛下冲他嚷道:“没想到夏竦这个老东西竟然把手伸到朕的身边了,此人真乃奸邪也!如今他的行为已经导致天怒人怨,朕必须要罢了他!”
张方平见赵祯龙颜震怒便小声地问了一句:“那这罢官制里关于夏竦的罢官理由该怎么写呢?”
按照赵祯先才的态度,张方平以为赵祯会让他在制书里对夏竦予以严厉斥责,务必要深刻地揭露夏竦的种种卑劣之举。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赵祯突然在这个时候再度老好人毛病发作,在对夏竦一顿臭骂之后他竟然不那么憎恶夏竦了。
沉吟良久之后,赵祯叹息道:“还是就写不想让他过度操劳吧!”
夏竦得知自己即将丢官便请求赵祯能给自己封一个“大学士”的职衔,如果得了这个职衔,那夏竦就可以继续留在繁华热闹的京城当一个老学究,何郯得知此事后立马对其进行追打。他对赵祯说道:“夏竦这样做简直是不知廉耻,他这种品行的人有什么资格做大学士?陛下你赶快把他赶出京城,别让他在京城里继续逗留了!”
夏竦的美梦就这样被何郯无情地给击碎了,但他其实也不算很惨,因为他的新职是判河南府,要知道繁华程度仅次于开封的大宋西京洛阳可就在此地。说实话,无论是从新的官职还是罢官制辞,夏竦都不像是被责罚,反而更像是赵祯为了照顾他年老而给他的一份特殊的恩典。
如此可见,所谓仁宗,可谓名副其实也!
喜欢。
第149章 夏竦罢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