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8章 包公逞强[1/2页]

北宋帝国兴亡史 海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文彦博的这次裁撤羸兵之举可谓是他新官上任的头把火,这事于国于民于己都是件大好事,但我们也说了,相比他内心的宏大远景,这只是他迈出去的一个小碎步。即使如此,他迈出这一步也是相当艰难,他甚至为此而赌上了自己的项上人头。由此可见,想要改变一个国家已经固化成型的统治体系有多么的艰难,而范仲淹和王安石在进行改革时所遭遇的阻力和掣肘与此相比显然是艰难万倍。
     就在文彦博因为裁军一事而赢得赵祯的连连喝彩之时,这时候正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的包拯也给赵祯上了一道奏疏。包大人这一次没有骂人,也不准备骂人,作为管钱的且是负责给官员们发工资的户部副使,包大人这次要说的事正是跟钱有关系。
     包大人这次说了很多,我们简要概述一下:“陛下,现在我们的官员人数可是比先帝时期多出了一倍还多,而朝廷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还会新增将近一千名吃皇粮的官员。此外,每年朝廷的各项土木工程还会临时任命一些小吏,再加上那些功臣和勋贵子弟因为恩荫入仕也要吃皇粮,这些人总共加在一起每年可是太能吃银子了。国家就这么大,土地就那么多,人口也就那么多,所以这每年的赋税也是有定量的。但是,官员队伍每年却在不断地壮大,这长此以往可怎么得了?臣觉得这里面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官员队伍太过庞大,我们的军队人数也太多了,所以臣建议我们应该裁减军队和官员队伍的规模。为此,臣提议我们应该提高官员的选拔标准,裁撤那些无用的官员,恩荫也要适当减少。至于军队,军中的那些老弱病残也应该全部清理出去。另外,臣请求陛下能够停建或是罢免某些土木工程,宫中的开支也应该适当缩减,我们要勤俭持国。请陛下好好考虑我的这些建议并和宰辅大臣们商量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此天下幸甚!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包大人说的这些好不好?对不对?当然好,当然对!他指出了宋朝的冗兵和冗官问题,但唯独他没有提冗费的问题,或者说他很含蓄地提到了冗费的问题。这是为什么?
     作为文官,裁军对于包大人而言是在割别人身上的肉,而作为朝廷的中高级官员,裁撤冗官自然也无损他的利益,因为再怎么裁也轮不到他的头上。可是,如果他要提冗费的问题,那么就只能是削减官员的俸禄和各种福利,如此一来连他也跑不了。所以,这个事他没有提,因为他本就是既得利益者。而且,他让赵祯削减宫廷开支,可他怎么就没说让赵祯也给他这种大官削减一下开支或者是福利待遇呢?
     想想包大人现在以及今后所享受到的各种待遇,这其实也就不难理解。每年拿两百万不好吗?难道他要主动申请每年给他十来万就行了?包大人可不是明朝的那位海大人,他也是一个凡人,他能想到并建议解决冗兵和冗官的问题就已经很难得了。
     遗憾的是,包大人的这份奏疏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和影响,赵祯连一点回音也没有。数年后,王安石也向赵祯上了同等性质的一份奏疏,但他比包大人更进了一步,他在里面提到了变法以图强,可赵祯的反应同样是沉默。对于刚刚经历了庆历新政的人而言,赵祯太清楚想要解决眼下困局是一件极其难办的事。对于看似无能为力的事,他选择了听之任之得过且过,这一点非常符合赵祯本人的心性。
     后世都在称颂往后的仁宗朝“嘉佑盛世”,殊不知这所谓的盛世隐藏着多少的危机和困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便是所谓的“嘉佑盛世”,但这都是后话。
     包拯这个人别的不好评论,但有一点我认为很是符合他行事风格和工作作风,那就是在其位谋其职,干一行爱一行,绝对的爱岗敬业模范公务员。
     此前在陕西和河北担任主管地方钱粮的转运使时,包拯安心地抓钱粮税赋工作,在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和发展方面也是颇有建树,而如今作为三司下辖的户部官员,他也是格外地关心国家财政并试图让国家走出财政危机的困局,仅凭他上面的那道奏疏其实就足以让他的上级——三司使张尧佐给他颁发一张年度优秀员工的证书。遗憾的是,张尧佐同志正想同包大人搞好人际关系时,包拯又被调走了,他去了谏院又再度成为了一名言官。
     或许是包拯的那份奏疏真的打动了赵祯,这让赵祯觉得把包拯这么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扔在户

第158章 包公逞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