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个缩在墙角里瑟瑟发抖的小孩,对于包拯的这份奏疏他选择了拒不回应。正如多年以前废黜郭皇后一事,赵祯此时和他的宰执大臣们是站在一条船上的,而言官们则是义愤填膺誓要斗争到底。
在包拯之后,另一个言官队伍里的重量级人物也站了出来,他便是新任御史中丞王举正。
赵祯之所以选王举正来做这个御史中丞是有原因的,因为他“重厚寡言”,看上去此人根本就不适合来担此重任,但赵祯现在要的就是这种人。反观田况,赵祯没有信心能够摆平他,所以只好让这个还没来得及正式上任的御史中丞转而去做了三司使。赵祯的如意算盘就是借助王举正稳住御史台的言官,然后直接以自己的皇权和文彦博的相权去对付包拯的谏院势力。
包拯当然清楚单打独斗没法斗得过赵祯,他需要御史台的援助,而御史台的御史们自然也是想联合谏院一起参劾张尧佐,可他们终究还是得看看自己的老大在此事上的态度。如此一来,焦点全都汇聚到了此时的御史中丞王举正的身上。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还没等包拯这个谏院的首脑亲自去做思想工作,王举正在包拯上疏后的第二天就紧急出手相援。这完全出乎赵祯和文彦博的意料,他们都以为王举正会感念赵祯的提携之恩而在此事上保持沉默,可这一次他们看走了眼,平时总是斯斯文文看似谁也不得罪的老王同志 找到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御史中丞。
王举正以谢恩为名向赵祯递上奏疏以陈述己见:“张尧佐今受之恩可谓前所未有,而他以无才之身位及国家计相早就惹得满朝非议。如今陛下虽然罢了他的权柄但却授予他四使的职衔,而且还赐他的两个儿子进士出身,国人闻此无不骇然。陛下,国家勋爵荣禄岂是后宫的妇人和她们的亲族随意把玩的物件?如此岂能不让天下的忠臣义士对朝廷寒心?为此,臣恳请陛下追夺张尧佐的任命,然后给他一个知州的官职足矣,如此方可平息这天下的汹汹舆情。臣蒙皇恩忝领御史中丞一职,职责所系故不得不言。倘若陛下觉得臣是在妄言,那么就请将臣外放出京以示惩戒。”
奏疏既上,赵祯选择继续装聋作哑,王举正的这份奏疏同样没有得到丝毫的回应。赵祯的沉默让言官集团的怒火燃烧得更为炽热,他们在私下里谋划着要给赵祯以及宰执集团的大佬们发动一场暴风雨式的攻击。
五天之后正是例行的朝会,这一天文武百官都齐聚朝堂。言官们纷纷上前表示坚决反对给张尧佐加官,赵祯在这种场合里被弄得很是狼狈,最后他不得已动用了自己的皇权宣告散朝,然后便一溜烟似的躲进了皇宫内苑。
赵祯前脚开溜,王举正则将包括宰相文彦博等人在内的全体大臣堵在了大殿门口。随即,包拯等谏院的官员便就张尧佐加官一事展开了疾言厉色的激情演讲,其目的就是要发动百官对赵祯进行集体劝谏并以此要挟赵祯在张尧佐之事上做出让步。
就这样,朝会时让大臣们连口粗气都不敢喘的朝堂在这一刻不但变成了包拯等人的演讲大厅,随后更是成了百官的辩论现场。一番口水四溅之后,众人终于达成了一致:为了给皇帝陛下留点面子,百官集体请见这种事还是不要做了,王举正和包拯先带着几个人再去跟赵祯好好谈谈,如果谈不拢再说集体请见的事。
于是,王举正率领御史台和谏院的主要官员(御史台方面是张择行和唐介,谏院这边则是包拯、陈旭、吴奎) 一道前去请见赵祯,而百官们则在朝堂旁边的殿庑里休息并等待他们请见的结果。
当年范仲淹和孔道辅因为反对废除郭皇后也曾率领言官请见赵祯,但赵祯当时选择了闭门不出,于是便闹出了言官们在宫门外叩门请见的闹剧。这一次赵祯的斗争经验明显比之前丰富了不少,而他此时也不再畏惧与这些言官当面交锋。刚才有百官在场他不便在朝堂上跟这些人翻脸,可现在到了他的办公室他还会怕这几个言官吗?
众言官入内之后便是叩头参拜,而赵祯则是“反客为主”率先发难。他一脸怒色地嚷道:“你们这次来是不是又想说张尧佐的事啊?你们究竟是怎么了?节度使不过就是一个荣誉性质的粗官,朕封他一个节度使有什么不可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祯这一吼还真的唬住了一些人,但站在人群最后面的唐介却不吃赵祯这一套。他急吼吼地窜到前排,一开口就把赵祯的话给顶了回去:“陛下,节度使是粗官吗?你忘了?太祖和太宗陛下曾经可都是当过节度使啊!”
此言一出,赵祯当场语塞。唐介这话说得确实有道理,但作为一个宋朝的臣子,他如此含沙射影地指责赵匡胤和赵光义“不忠”,此举可谓是大逆不道。只要赵祯敢做,唐介顷刻间就能以“大不敬”之罪被赵祯罢官免职。
众人都为这个口不择言的家伙捏了一把汗,但赵祯竟然就忍了。赵祯这一软可就让这些言官瞬间觉得今天又有软柿子可捏了,他们纷纷发言要求罢了张尧佐的官职,而且一个比一个激动,而这里面最过分的可能就是我们的那位包大人了。
据理学大宗师朱熹的叔祖朱弁在他所着的《曲洧旧闻》记载,当时包拯直接走到端坐于御座之上的赵祯面前慷慨陈词,其情绪之激动以至于唾沫星子都溅了赵祯一脸: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激愤,唾溅帝面。
这里应该夸包大人吗?可是,在极其讲究封建君臣礼仪的宋朝,君父之尊更是儒家礼仪的核心,包拯在赵祯面前如此失礼真的就应该让人对其啧啧称赞吗?别说是此时礼正乐合的宋朝,就连纲纪大坏时期的曹操和鳌拜这等嚣张的权臣恐怕也没有在刘协和玄烨的面前口水四溅吧?也不知道包大人看到赵祯拂袖拭面时会不会有惊惧或愧色呢?
言官们这样粗鲁无礼自然是没法和赵祯达成什么共识,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君臣是不欢而散。
喜欢。
第160章 所谓仁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