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中国古代史上恐怕也是独一份吧?可身为宋朝的言官,唐介就是有这个胆量和资本,因为我这个御史不隶属于你中书省的管辖,我虽然官比你小,可我就是皇帝拿来专门制衡你的,我俩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所以我根本用不着怕你。真的很替唐介感到遗憾,他如果和秦桧出生在同一时代该多好,那样的话还有秦桧逞能的机会吗?
文彦博不愧是谦谦君子(至少在公众场合他一直都优雅如常),面对唐介如此轻慢无礼的举动,文彦博拱手以谢:“彦博在此多谢子方兄教诲!”
文彦博可以如此大度,可这一幕却让赵祯和所有的两府大臣都看傻眼了!你唐介一个区区御史今天竟然拳打皇帝脚踢宰相,你这是怎么了?吃错药了还是失心疯了?
枢密副使梁适大声呵斥唐介,要他立马退下殿堂。但是,唐介这时候已经是魔性大发,他的眼里不但没有什么宰相,也不再有什么皇帝,他不但不走,反而继续在大殿之上高声斥责文彦博。
大宋开国以来文官中的第一狂徒就此诞生!
先不说唐介是否忠于职守,可作为儒家弟子,忠君是核心思想,守礼更是立身之本,可他在赵祯面前如此狂妄哪里还有半点臣子之礼,他在众人面前如此野蛮又哪里还有半点读书人的礼仪廉耻之心?此前无论是范仲淹还是包拯都没有如此出格吧?古今的所有文化流氓估计都得在唐介的面前大呼惭愧,换了赵匡胤在世,估计唐介的牙齿早就被赵匡胤手里的玉斧给砸了个稀碎。
赵祯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叫人强行把唐介给拖出去,然后命令御史台的长官王举正负责纠劾唐介今日的种种不敬之罪。令人意外的是,当唐介被拖走后,文彦博却开始为他求情:“唐介是言官,上疏言事乃其职责所在,还望陛下不要加罪于他!”
你文彦博是圣人,可赵祯不吃这一套,这口恶气至少让他少活半天。对于文彦博的请求,赵祯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他这一次非要好好地让唐介长点记性才行。他急召当班的中书舍人立马给唐介写罢官制,他把唐介一脚给踹到了春州(今广东省阳春市)担任春州别驾。这里可是岭南了,在唐宋时期,只有犯了重罪的官员才会享受如此待遇,看来赵祯这一回是真的气疯了。
我们这里需要明白的是,由于当时的岭南地区瘴气弥漫,所以很多外地人到了那里都会严重水土不服甚至直接暴死于当地,北方人就更是不必说了。唐宋时期如果某个官员被贬岭南在当时几乎也就意味着被宣判了死刑,这一点从李师中写给唐介的送别诗里就可见端倪,这首诗就叫做《送唐介》: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去国一舟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重点就在这一句:未死奸谀骨已寒。在李师中的眼里,唐介此去春州多半是死定了,而且文彦博还没死,他唐介自己就已经只剩下一堆白骨了。
不止是李师中,朝廷的诸多官员也都认为唐介此去春州必死。这些人想劝赵祯对唐介减轻处罚以免落得个残杀谏官的历史恶名,可赵祯现在正在火头上,因而这些人想劝又不敢去劝,这事弄不好会把自己也给搭进去。就在这种关头,再次回到京城并担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的“君子党”骨干成员蔡襄独自请见赵祯。
他没有一上来就给唐介求情,而是对赵祯采取了捧杀战术。他对赵祯说道:“唐介确实太过狂悖,但他此举也是出于一片忠心,陛下能够让他尽陈其言足见陛下乃是圣德之君,以陛下之心性必然会对唐介宽大处理。”
在蔡襄之后,御史中丞王举正也来给唐介求情。赵祯这时候也气消了不少,而他也确实没有想要贬死唐介的意思,于是他又下旨把唐介改贬为英州(今广东英德)别驾。
春州已经快要靠海了,而英州则在如今的广州和韶关之间。别的不说,唐介这下至少不会死那么快了,甚至可以说只要他不是想不开,那么他这条命算是保住了。
赵祯为了不让唐介死在半路上,特派了一个太监“护送”他去赴任,赵祯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唐介给他来个“死谏”。倘若唐介在半道自尽而死,那么他就可以名垂青史,而赵祯就会背负一个昏君暴君的恶名。考虑到唐介混不吝的性格,赵祯觉得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而且当年刘廷让就是在半道绝食而死从而让赵光义悔不当初。临行前,赵祯特意交代这个太监一定要让唐介活着到达英州,万不可死于半道。
可是,很快就有人提醒赵祯:“你这样会让外人以为你是在派人押赴唐介就任,况且为了给你出气,唐介也定会在途中被你派出的太监所欺凌侮辱,这样反而会导致唐介不堪受辱而死。所以陛下你最好还是不要派专使护送为好,要不然唐介一旦死于途中会让别人以为是你授意害死他的。”
赵祯这才恍然大悟,他追回了专使,只让唐介自行上路即可。事实上,赵祯完全就是多虑了,唐介根本不可能想着去死,因为他借此扬名立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如果他再去自行了段纯属画蛇添足,而他最后也是四肢健全地到了英州。
喜欢。
第164章 朝堂悍匪[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