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2章 平定叛乱[2/2页]

北宋帝国兴亡史 海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得知宋军已经突破昆仑关之后并没有选择据城死守,他的选择竟是率领全部人马出城迎战。贼军皆手持大盾和标枪并着一袭红衣,史称其“望之如火”,而他们所排出的阵型则是一个类似于刀尖的“锐阵”。这个阵型显然是一个进攻阵型,侬智高即便是在这个时候也对自己很有信心,而这或许也跟他之前总是所向披靡有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一战率先发起冲锋的正是侬智高。在贼军的猛烈冲击下,宋军的前军张玉部被冲散并开始节节后退,而与此同时,贼军又去攻击了宋军的右翼孙节所部。孙节率部与贼死战,但战局却让观战的狄青等人大惊,孙节身为右军主将竟被贼众击杀于阵中,孙沔和余靖等人见之莫不失色。
     见惯了大场面的狄青并未慌乱,侬智高的战力或许真的有些让他感到意外,但一切都还在他的掌控之中。贼军可谓是一开战便倾尽全力,但他狄青这时候根本还没有发力,他的手中还有一个杀手锏没用,而此时显然是该这些人上场了。
     当狄青准备动用手中的大杀器时,战场的局势已经因为一个人的临阵机变而突然开始发生了逆转。见孙节战死,担任宋军左翼主将的贾逵可不想就待在原地等着重复孙节的命运。可是,狄青之前有严令,未得号令不得擅动,但这会儿贾逵在生死存亡之际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如果将全军引上旁边的山丘更有利于破敌。
     于是,贾逵下令全军立马上山待命。当贾逵刚在山上列阵完毕,贼军这时候也朝他冲杀了过来,可问题就在于他们这次得仰攻。贾逵随即下令全军俯冲而下,他拔出佩剑亲自带队冲锋,而且他不是去冲击贼军的头部,而是将其拦腰截为了两段。
     战场的形势就此逆转,此前被贼众压制的宋军前军张玉所部这时候也终于是彻底进入了战斗状态。得益于贾逵的“断流”,张玉的压力瞬间减轻了一半。也就在此时,狄青起身亲自挥动起了一面白旗,宋军中战力最为强悍且早已手心发痒的番落骑兵随即而动,他们兵分两路从左右两个方向直插贼军的身后。
     番落骑兵在到达预定的攻击位置后便开始对贼军进行反复地穿插,这一招有多凶残和狂暴或许只有亲身领教过的人才最有发言权。简而言之,他们就像是两把锋利无比的匕首在一根香肠上来回地进行“Z”形切割,一次完毕之后再重复下一次,直到将这根香肠切成碎末为止。
     在如此毫无人性的降维打击下,侬智高所部是血流成河哀嚎连天。番部骑兵对贼众一番切割之后,宋军再又出动重装步兵对其进行强力收割,这一战几乎让侬智高所部全军覆没。眼见大势已去,侬智高策马狂奔,贼军残部皆弃甲奔逃,宋军追击五十余里乃罢。
     在这个追击的过程中,宋军再又斩杀贼众两千余人,而这里面就包括了侬智高的亲信侬建中和侬智忠以及其他大小贼首五十七人。这里面有一个人要单独提一下,没错,就是那个汉奸黄师宓,他也在宋军的这次追击中被斩杀于路旁。
     战后,宋军的左军主将贾逵因为自己擅挪阵地而主动向狄青请罪。狄青抚其背,宽慰道:“违令而胜,权也,何罪之有!”
     归仁铺之战让侬智高输光了老本,他就此成了个孤家寡人,甚至于他连东山再起的资本都没有了。在回到邕州城后,他仍然惊惧不已,狄青的大军很快就将杀到,他如果还想苟且偷生就只能继续逃跑。为此,他命人纵火焚城,然后带着几个随从逃得无影无踪。不过,此时能听他号令的人少之又少,这些人也都想着如何逃命,所谓的放火焚城也不过就是做做样子罢了。
     关于侬智高最终的结局在历史上有几种说法,一说他逃入了大理国,一说他重回了深山老林并从此当起了野人,而另一种说法则是他纵火自焚了。按照宋朝的官方说法,侬智高是在一年多之后的公元1055年六月被大理国给杀死的,然后大理方面还将侬智高的人头送给了宋朝。
     狄青在第二天的凌晨带领大军进入了邕州。侬智高这半年多来抢掠所得的金银珠宝全部积于城中,狄青照单全收,而对于那些受了侬智高的威胁而被迫事贼的七千余当地百姓,狄青也遵照之前赵祯的指示对其一应赦免。
     有恩必有威,狄青同时下令将黄师宓在内的一干贼人的首级堆积于城外筑成“京观”——这个京观可不是用尸体堆起来的,而是人头。
     至此,侬智高之乱宣告平息。
    喜欢。
  

第172章 平定叛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