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5 贵妃之死[2/2页]

北宋帝国兴亡史 海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给张贵妃“恭德”的谥号,因为赵光义的皇后在死后就是追谥的“德”。如果赵祯的皇后也追谥为“德”,那么这就明显是乱了辈分和尊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相比孙沔,御史台的御史们则是坚决要求不能追封张氏为皇后。在孙拚之后,御史毋湜、俞希孟、郭申锡等人相继上疏,但赵祯这边仍然选择不为所动,于是这些人集体请辞并请求外放出京。赵祯既不同意他们请求追回对张氏的追封也不同意他们辞职外放,但他对孙沔的建议还是给予了回应,张氏的谥号由“恭德”被改为了“温成”。除此之外,赵祯还下诏整个京城要为张氏之死禁乐一个月。
     等到正式在皇仪殿为张氏举行追封大礼时,百官齐聚殿中,赵祯也亲自出席,要知道刘娥当年的治丧大礼他可是没有到场的。这天的一个重头戏就是由宰执大臣宣读张氏的追册,本来这个任务是交给了枢密副使孙沔,但这个在私德上严重有亏的人此时却高举起了“礼法”的大旗。
     孙沔拒不读册,他的理由是:“昔日章穆皇后(宋真宗赵恒的皇后郭氏)的治丧大礼是由两制官来宣读追册,而如今温成皇后的追册却要让两府的宰执大臣来宣读,这有违礼法,请恕臣不敢领此受命!”
     孙沔当着这么多官员的面让赵祯下不了台,而且他还没完,他接下来的行为颇有些唐介附体的风采。他走到赵祯的面前,说道:“这个追册我孙沔个人可以读,但我不能以枢密副使的身份来读。”
     说完,孙沔直接将追册放在一旁并退了下去。大殿之内就此安静得可怕,人人都为孙沔捏了一把汗,皇帝陛下此时正处在悲痛和愤怒之中,你孙沔这么嚣张是不是觉得自己活得太久了?
     不过,这话其实有些严重了,唐介当初那么嚣张都能平安无事且事后还升官了,孙沔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自赵光义之后,宋朝的文官早就习惯了不买皇帝的账,他们敢拉扯皇帝的龙袍,甚至敢对皇帝咆哮,就连口水都能喷到皇帝的脸上。相比起这些行为,孙沔已经是很有礼貌了。
     话又说回来,皇帝毕竟是皇帝,文官集团再嚣张也得顾及一下皇帝陛下的脸面和尊严吧?为了替赵祯挽尊,已经六十四岁的老宰相陈执中很有眼力劲儿地立马跑过去拿起了追册。
     你们这帮白眼狼,陛下平日里可是待你们不薄,可这会儿却如此让陛下没法下台。算了,我陈执中今天就舍了自己的这张老脸。这追册既然你们不读,那就我来读吧!
     宰相大人亲自出马读追册,张氏的治丧大礼由此又被提升了一个规格,赵祯的面子也算是保住了。试问:这样的一个宰相怎么能够不讨赵祯的喜欢和信任?陈执中这个没有进士身份的人能够两度为相,这其中怎能说没有点门道和诀窍?
     张氏的追封一事就此算是结束了,可让人看不明白的是,孙沔似乎又吃错了药,他在事后连续就此事向赵祯上疏,他请求赵祯追回对张氏的追封,直言这样做不合礼法。而且,孙沔还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宰相陈执中等人,他说这件事都是因为有奸佞小人在从中作祟,其目的就是为了以此讨好陛下并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如此一来,孙沔可就把一大堆的人给得罪了,这些人里面既有宰相也有两制官,而且他们此时可谓是深得赵祯的圣心,要是他们联合起来,那孙沔岂能在朝堂上有立足之地?
     见赵祯迟迟不表态,孙沔越来越担心自己哪天会被人穿小鞋,或是挨整,所以他请求辞去枢密副使的职务并外放出京。最终,他求锤得锤,赵祯给了他一个资政殿学士的头衔,然后让他滚到杭州去当知州。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看似忠厚正直的人在到了杭州之后却干出了种种令人发指的恶行。霸占人妻、抢夺他人私产、走私谋利,孙沔可以说是罪大恶极,但当这恶贼摆出一副正义使者的嘴脸主政一方时却也真的干了很多只有正臣才能做出的善政,人性之复杂在孙沔的身上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孙沔上述的那些恶行在多年之后还是被揭露了出来,他也因此而在后来被罢官免职。
     说来也是令人感到唏嘘。俗话说物以类聚,孙沔与同样喜好女色的大才子、宋代的大词人柳永竟然是一生的至交。这二人在女人身上都是同道中人,但我们也可以说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随着孙沔被罢免了枢密副使,赵祯便任命三司使、礼部侍郎田况补了枢密副使的缺。同时,枢密使、彰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王贻永也在这一时期被允许致仕,接替他成为枢密使的人则是我们的一个老熟人——此时已经是七十四岁的王德用。
     在这之后,赵祯下令改年号为“至和”并下诏大赦天下:降天下死罪一等,流放以下释之。
    喜欢。
  

第175 贵妃之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