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宗教资源的整合:厚葬囊素喇嘛并敕建喇嘛塔,六十三户诸申的赋税供养,既是对藏传佛教势力的拉拢,也为日后蒙满联盟埋下伏笔。这种经济与宗教的双轨策略,在东京城建筑中得到物质化呈现——弥陀禅寺的选址紧邻汉官住宅区,暗示着通过宗教纽带缓和民族矛盾;而城外护城河的修建,则折射出经济繁荣催生的防御需求。
当蒙古二旗在天启二年正式设立时,东京城已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成为多元经济形态交织的熔炉,为后金政权向清王朝的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
东京城的四年,见证了后金政权从部落联盟向成熟国家的蜕变。努尔哈赤在此推行的政治清洗、土地改革与宗教整合,如同八角殿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将不同文明要素熔铸成新的政治光谱。
当天启五年迁都沈阳时,东京城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座周长一千多丈的菱形城池,不仅以砖石构筑取代了木石杂筑,更在文明碰撞中锻造出清王朝的雏形。从八贝勒共治到蒙古八旗雏形,从计丁授田到藏传佛教推广,东京城的每块城砖都铭刻着这个新兴政权汉化转型的印记,最终为清军入关奠定了制度与文化的双重基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由此可见,新城对于张好古来说是必须要攻克的目标,这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皇太极的一次沉重打击。因为这座新城对于皇太极来说意义非凡,如果张好古能够成功攻下它,将会极大地削弱他的实力和威望。
然而,除了新城之外,还有一座旧城。这座旧城始建于洪武朝,历史悠久,见证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它或许没有新城那么重要,但也绝对不容小觑。毕竟,它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阻碍,而且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未知的秘密和资源。据悉老城有很多汉人奴隶,这是张好古的主要目的。
在洪武壬子年的时候,由于辽阳旧城的失守,都督马云和叶旺决定将其改建到这里。这座新建成的辽阳城周长有十六里二百九十五步,城墙高达三丈三尺,城池深度则达到一丈五尺,周围的长度为十八里二百八十五步。
此时的辽阳城呈现出方形的形状,共有六个城门。其中,南门有两座,左边的叫安定门,右边的叫泰和门;东门也有两座,南边的是平夷门,北边的是广顺门;西门只有一座,名为肃清门;而正北方向则是镇远门。每个城门都建有楼阁,显得颇为壮观。
此外,辽阳城还有四座角楼,分别位于东南、东北、西北和西南四个方位。东南的角楼名为筹边楼,东北的是镇远楼,西北的是平胡楼,西南的则是望京楼。同时,城内还建有一座钟楼和一座鼓楼。
由于这座方形城的位置在南城,所以人们通常将其称为“南城”。然而,到了洪武己未年(即洪武十二年),为了安置归附的东北少数民族,都指挥潘敬开始对辽阳城进行拓展。他利用南城的北城墙,继续向北附筑土城。
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到了永乐丙申年,都指挥王真用砖块对土城进行了包砌,使其更加坚固耐用。这座新拓展的部分被人们俗称为“北城”。
加上南城,这座城规模宏大,城墙周长长达二十二里二百九十五步。它设有三座城门,分别是北门无敌门、东门永智门和西门武靖门。而环绕着城墙的护城河更是长达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将整座城市严密地保护起来。
在城市的南北两端,有一座名为镇远门的城门,它如同一条通道,将南北两城连接在一起。如此一来,合南城的整体布局就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日”字形。
修建城墙和护城河的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为了防御外敌的入侵。虽然在现代战争中,明代的辽阳城墙可能难以承受强大的攻击,但在古代,它却是一个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当时的武器相对简单,对于这样坚固的城墙几乎无可奈何。
喜欢。
第549章 新旧辽阳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