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那些针法、刻刀、釉彩,都是活的历史。所以,我建议同时举办一场传统手工艺展赛,专门面向中老年匠人。国家会大力支持——场地、协助人员、经费、材料,全部由我们来承担。”
她顿了顿,语气更加深沉:“我不希望我们的传统手艺,最后只能安静地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被人远远地观赏。它们应该继续呼吸,继续生长,继续在人们的生活里发光发热。”
这时,艺术品收藏家陈明开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忽然笑道:“既然大家都有这个心,那不如再往前走一步——干脆办一场全国性的艺术品大赛!分少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覆盖所有年龄段。这样,既能让年轻人崭露头角,也能让中坚力量被看见,更能让老一辈的匠人感受到尊重与传承的希望。”
他放下茶杯,眼神明亮:“比赛结束后,把最优秀的作品集中展览,邀请媒体宣传,甚至可以做成纪录片。更重要的是,让这些优秀的手艺人收徒授艺。我们不仅要展示作品,更要搭建起传承的桥梁,让技艺真正一代代传下去。”
“这个主意太棒了!”工艺美术大师周正阳忍不住拍案而起,“我这些年带过不少学生,但真正能沉下心来钻研传统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能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更多人看见手艺的价值,那我们的坚持就更有意义了。”
网红手作博主“木心姑娘”苏怡欣也笑着点头,手机镜头还对着大家:“我在短视频平台有几百万粉丝,如果能参与这样的赛事宣传,一定能带动更多年轻人关注手作文化。手艺不该是‘老土的代名词,它可以很潮,很有生命力。”
陈梦瑶和李佳相视一笑,李佳轻叹一声:“说实话,这个想法真的特别好,我们完全支持。但现在手头几个项目正处在关键阶段,等这阵子忙完了,我们一定全力投入筹备工作。”
陈梦瑶补充道:“不是推脱,是真的分身乏术。但你们放心,等我们腾出手来,一定第一时间启动。到时候宣传、组织、流程设计,我们都可以牵头。”
“理解,理解。”周教授笑着摆手,“这种事急不得,得精心策划。你们先忙,我们这边也先做些前期准备,我们得帮你们拉些赞助过来。”
林素琴教授温和地笑了笑:“等你们忙完,我们再聚一次。到时候,还可以邀请更多非遗专家、文化学者、策展人一起加入。不能只靠你们两个扛着,这是整个文化圈的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明开掏出手机:“要不,我们现在就互加个联系方式?微信群先建起来,有想法随时沟通。等时间合适,再聚在一起,把细节慢慢敲定。”
“好主意!”周正阳立刻掏出手机扫码,“我还认识几位民间工艺大师,到时候也可以请他们来当评委,增加权威性。”
苏怡欣一边加群一边笑着说:“我也可以联系几位做手作类内容的博主,组成‘青年观察团,从年轻人的视角给作品打分,增加互动感。”
“这样一来,既有专业评审,又有大众视角,还能兼顾传统与创新。”陈梦瑶眼睛一亮,“等我们正式开始,宣传这块就交给我,一定让这场大赛成为年度文化盛事。”
李佳也点头:“场地协调和后勤保障我来跟进,林教授说国家会支持,那我们就把标准定高一点,办就得办出气势,办出影响力。”
大家相视而笑,气氛热烈而温暖。
“那就这么说定了。”周教授站起身,举起茶杯,“为传统手艺的传承,干杯——虽然没酒,但心意到了。”
众人纷纷举起茶杯,轻轻碰在一起。
窗外阳光洒落,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仿佛也为这场即将启程的文化盛事,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希望。
包间内,笑声与茶香交织,窗外阳光正好。这一刻,食物的温度与话语的真诚,共同编织出一场关于传承与希望的对话。
“你们的想法真的是太棒了!如果可以收徒弟的话,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收下。我非常愿意将我如此精湛的技艺传授给这些年轻人啊。”木雕大师陈大山面带微笑,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接过话头说道。
陈大山感慨地继续说道:“以前我总是忧心忡忡,觉得我们这一行恐怕要后继无人了。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啊,都太浮躁了,他们觉得做木雕既慢又苦,根本不愿意去学。可是今天看到这么多充满朝气的新面孔,还有人能想到用玻璃、贝壳等材料来进行创新,我心里真的是踏实多了。”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欣慰和对未来的希望,仿佛看到了木雕艺术在这些年轻人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陆子谦腼腆地笑了笑:“其实我当初也犹豫过要不要坚持苏绣。但刚才听到您说‘以心传世,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值得了。”
李佳在一旁笑意盈盈地望着今天参加决赛的手工艺人们:“你们可能想不到,早在决赛结开始之前,陈总就已经在规划怎么把你们‘挖进我们公司了。”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俏皮,“她不仅准备了一个系统化的手工艺培训项目,专门培养像你们这样的匠人新力量,还设计了多元的发展路径——想当老师传道授业,可以;想直接把自己的作品上线电商,也没问题;甚至,我们打算筹备全国巡展,把你们的作品带到全国各地的美术馆、文创市集,让更多人看见。”
她语气轻快却笃定:“这不是临时起意的合作,而是完整的生态布局。五险一金全配齐,工作室资源开放共享,连创作材料的供应链都打通了。你们要做的,只是安心创作。”
“真的?”苏瑶猛地抬起头,指尖不自觉地抚上胸口,像是被什么击中了心弦,“我一直以为……最多就是接几个定制单,赚点外快而已。”
“远远不止。”陈梦瑶接过话,声音沉稳而坚定。她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匠人,仿佛在许下一个郑重的承诺:“我们要建的,是一个可持续的手工艺共生系统。你们不是外包,不是代工,而是真正的‘共创伙伴。每一件从我们平台售出的作品,都会标注创作者的名字,附上二维码——点开,能看到你制作时的场景、灵感来源,甚至是你家乡的一缕风、一片叶。消费者买的不再只是一个杯子、一盏陶灯,而是一段有温度的故事,一种被重新唤醒的生活美学。”
她顿了顿,声音微微发颤:“我们想让世界知道,手工艺不该被遗忘在角落,它值得被尊重,被看见,被珍藏。”
周明德缓缓放下筷子,指尖还沾着一点茶渍。他望着手中的青瓷小盏,那釉色如晨雾初散,温润含光。这位烧瓷三十载的老匠人眼眶微红,低声道:“我这一辈子,守着窑火,灰头土脸,别人总说‘这行没落了。可今天……我第一次觉得,我的手艺,也能挺直腰杆活着。”
一时间,包间里静得能听见杯中热茶升腾的轻雾声。随即,笑声如春水般漾开。有人举杯,有人轻碰,玻璃与瓷盏相触,清脆如风铃。
窗外,高楼林立间流淌着快节奏的喧嚣。而在这方寸天地里,一群手握泥土与火焰的人,正用沉默的执着与炽热的理想,编织一场关于传统与未来的对话。
那不只是生意,而是一场文化的重生——在时代的裂缝中,悄然生根,静待花开。
喜欢。
第680章 畅谈手工文化的未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