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33章 尸易无限(138)[2/2页]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山在云层下露出黛色的轮廓,永陵博物馆的红墙在街边格外醒目,空气里飘着淡淡的火锅香气和湿润的水汽。林浩刚下车就把泡沫防震箱抱在怀里,还不忘检查箱内的软布固定情况:“这乐舞俑残件比咱们之前见的都脆,路上可得把箱子抱稳了,别让残件在里面晃。”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水抽机的软管接好,指尖沾了点站台的露水:“王建墓的暗格在棺床西侧的‘青石板下,石板是五代时期的整块石料,重得很,得用撬棍和钢丝绳一起发力才能撬开。而且暗格的八卦锁刻在石板边缘,‘乾位在左上角,‘坤位在右下角,‘震位在左中,‘巽位在右中,‘坎位在下中,‘离位在上中,‘艮位在左下,‘兑位在右下,得按这个顺序转,错一个石板就纹丝不动,我昨晚在纸上画了八卦图,你们再记一遍。另外,银器怕氧化,得用无绒布擦干净表面的灰尘,再放进密封袋里。”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青石板,听着远处的川剧唱腔声:“我听到永陵博物馆方向有游客的喧闹声,应该是在参观棺床。《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王建墓是‘岷龙脉的分支,暗格卡在‘土脉上,地气纯但‘湿煞重,是地下水和石材质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吸潮,朱砂护着乐舞俑不被水汽侵蚀。而且棺床的‘石缝里有‘松香,是五代工匠用来密封的,撬石板的时候别把松香弄碎了,能看出当年的密封工艺。”
     我们在永陵博物馆附近找了家川西风格的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成都阿姨,姓陈,祖上是做银器修复的:“王建墓晚上六点闭馆,闭馆后会有保安在馆内巡逻,他们八点会到馆外的茶馆喝茶,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格的青石板下面有‘木垫,是用来缓冲石板压力的,撬的时候别伤了木垫,不然会被专家发现痕迹。”
     陈阿姨还给我们泡了盖碗茶:“喝这个能解腻,你们在成都多喝点,免得吃火锅上火。另外,棺床西侧的青石板上有个‘小凹点,是撬棍的着力点,你们找到凹点,撬石板就省劲多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成都的气候,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文物商店买了十张无绒布和几包防锈纸,还借了两台便携式湿度计;林浩网购了两根重型撬棍和一卷承重钢丝绳,钢丝绳能承受五百斤的重量,刚好能吊动青石板;老烟枪则把八卦锁的转动顺序编成口诀,让我们随时背一背;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王建墓踩点,摸清了保安的巡逻路线和青石板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撬石板的力度,确保既能撬开石板,又不损坏木垫。
     出发那天,晚上八点半,我们背着装备向永陵博物馆走去。夜色里的博物馆格外安静,红墙在路灯下泛着暗红色的光,棺床所在的墓室里一片漆黑。我们绕到博物馆的侧门,陈阿姨之前跟我们说过,侧门的锁是老式弹子锁,用细铁丝就能打开。林浩掏出铁丝,弯成钩子形状,轻轻一勾,锁就开了。
     我们蹑手蹑脚地走进墓室,打开手电筒的弱光档,照向棺床西侧的青石板——石板上的小凹点在光线下清晰可见,八卦刻痕也隐约能辨。阿古拉和巴特尔把撬棍插进凹点,腾格尔则把钢丝绳拴在石板的凸起处,我们一起发力,“轰隆”一声,青石板被撬起一道缝,里面果然有积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烟枪赶紧把水抽机的软管伸进去,按下开关,积水顺着软管慢慢抽出来,抽了半个多小时,才把水抽干。林浩按照八卦顺序,先转动“乾”位的刻痕,再转“坤”位、“震”位……每转一个,石板就发出一声轻响,转完最后一个“兑”位,青石板终于被完全撬开,露出黑漆漆的暗格,暗格里飘出一股淡淡的银器味,还夹杂着木头的香气——是五代十国银器和乐舞俑残件的味道!
     我戴上无菌手套,先摸出一件银色的碗,碗身上刻着龙凤纹,边缘还镶着细银线,正是王建生前用的银餐具!接着又摸出几块陶俑残件,有舞俑的裙摆、乐俑的乐器,上面的彩绘还依稀可见。我们把银器用无绒布擦干净,放进密封袋;乐舞俑残件则用软布裹好,放进泡沫防震箱,每个残件之间都用泡沫隔开,避免碰撞。
     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安的脚步声——是我们撬石板的时候,钢丝绳碰到了棺床,发出了声响!“谁在里面?!”保安的喊声传来,手电筒的光在墓室里扫来扫去。
     “快把石板盖回去!”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水抽机收起来,一起用力把青石板推回原位,用松香把石缝填好,再用灰尘把表面的痕迹擦掉。我们顺着侧门溜出去,躲进旁边的巷子,保安的手电筒光扫过侧门,没发现异常,转身走了。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银器和乐舞俑残件放在桌子上,陈阿姨看到银器,激动得直拍手:“这是五代的银器啊!我小时候见过我爷爷修复过类似的,上面的龙凤纹是蜀地特有的工艺!”她赶紧联系了四川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银器和残件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四川博物院,和之前发现的王建墓文物放在一起展出,还原五代时期的蜀地文化。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陈阿姨做了一桌川菜,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夫妻肺片,还有一壶剑南春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内蒙古赤峰——辽上京遗址辽墓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辽上京遗址的‘辽景宗墓下面有个暗坑,里面藏着‘辽代鎏金鞍马饰和‘契丹文碑刻,鎏金鞍马饰是辽代贵族的马具,用纯铜鎏金打造,上面刻着契丹纹样,契丹文碑刻上记录着辽代的政治制度,是研究契丹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内蒙古赤峰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内蒙古赤峰离这里千里之外,辽上京遗址在草原上,冬天的草原寒风刺骨,暗坑里可能有“积雪融水”和“冻土”,而且契丹文碑刻很脆弱,冻融交替容易开裂,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辽代契丹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防冻的装备,暖宝宝得每人贴四贴,碑刻得用保温毯裹着,避免冻裂。而且暗坑的‘冻土得用温水慢慢化,水温别超过15度,不然冻土解冻太快会塌陷,我带了保温壶,里面的水刚好12度。另外,暗坑的‘石门是辽代的‘契丹文锁,锁上刻着契丹大字,得按‘天、地、人、和的顺序触摸,顺序错了石门会自动锁死,我已经让林浩查了契丹大字的写法,记熟了。”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辽上京遗址的卫星图:“我查了,辽景宗墓在辽上京遗址的‘皇城内,暗坑在墓的‘北侧,那里的草原草长得比其他地方少,说明下面是冻土。咱们得趁遗址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是太阳能的,晚上九点后会断电,咱们那时候再行动。”
     达来听到要去内蒙古,眼睛里满是兴奋:“我就是草原上长大的!赤峰的冬天虽然冷,但我肯定能适应。还能帮你们扛保温毯,遇到冻土,我先把温水浇上去,化冻后再挖,保护碑刻不被冻裂。”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剑南春酒泛着透明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成都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锦江水在灯光下泛着波光,火锅的香气还在屋里飘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送别。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四川的成都,到内蒙古的赤峰,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北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四川的盆地,到陕西的山地,再到内蒙古的草原。远处的辽上京遗址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皇城的城墙像一条灰色的巨龙,静静卧在草原上。
     我抱着装有银器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暖宝宝,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内蒙古赤峰的辽上京遗址展开,在那座神秘的辽景宗墓暗坑里,又有多少辽代契丹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鎏金鞍马饰和契丹文碑刻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火车驶入赤峰站时,初冬的寒风正裹着草原的雪粒掠过站台,远处的辽上京遗址城墙在皑皑白雪中露出灰褐色的轮廓,辽景宗墓所在的皇城区域,几丛枯黄的芨芨草在风里瑟缩,空气里满是凛冽的寒气。林浩刚下车就把暖宝宝往衣服里贴,还不忘把保温毯裹在装有文物照片的盒子上:“这草原的冬天也太冷了,手都快冻僵了,契丹文碑刻要是冻裂了可就完了,保温毯可得缠紧点。”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土温计插进站台的雪地里,看了眼读数:“零下十五度,冻土硬得跟铁块似的。辽景宗墓的暗坑在皇城北侧的‘祭台下面,祭台被雪埋了大半,得先把雪扫干净,再用温水化冻土。而且契丹文锁的‘天、地、人、和四个字刻在石门正面,‘天字在上,‘地字在下,‘人字在左,‘和字在右,得按这个顺序摸,摸错了石门缝里会灌进冷风,把碑刻冻住。另外,鎏金鞍马饰的鎏金层薄得很,拿的时候得用软布托着,别用手碰,容易把鎏金蹭掉。”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冻土层,听着远处的风声:“我听到辽上京遗址方向有牧民的马蹄声,应该是巡逻的护林员。《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辽上京遗址是‘大兴安岭龙脉的分支,暗坑卡在‘土脉上,地气纯但‘寒煞重,是冻土和青铜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驱寒,朱砂护着鞍马饰不被湿气侵蚀。而且祭台的‘雪层下面有‘冰壳,化冻土的时候别把冰壳弄破,不然雪水会灌进暗坑,把文物泡了。”
     我们在辽上京遗址附近找了家牧民开的蒙古包民宿,民宿老板是个蒙古族大叔,姓巴图,家里世代在草原上放牧:“辽景宗墓晚上五点闭馆,闭馆后会有护林员骑马巡逻,他们八点会回蒙古包喝奶茶,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坑的祭台旁边有块‘界石,上面刻着契丹文,你们找到界石,就找到暗坑的位置了。”
     巴图大叔还给我们煮了奶茶:“喝这个能暖身子,你们每天喝两碗,去墓区就不怕冻着了。另外,草原上的风大,得用防风布把身子裹住,别吹感冒了,要是感冒了,在这草原上可不好找医生。”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草原的寒冷,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二十片暖宝宝和几卷防风布,还借了两台便携式暖风机;林浩网购了几把破冰铲和一卷细钢丝绳,钢丝绳能把鎏金鞍马饰吊上来,避免直接用手抬;老烟枪则把温水装在保温桶里,反复试验化冻土的速度,确保水温不会太高导致冻土塌陷;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辽景宗墓踩点,摸清了护林员的巡逻路线和祭台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蒙古包里练习摸契丹文锁,确保能按顺序摸到四个字。
     出发那天,晚上八点半,我们裹着防风布,背着装备向辽上京遗址走去。夜色里的草原格外寂静,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祭台的轮廓在月光下隐约可见,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我们走到祭台旁,先拿出破冰铲把雪扫干净,露出下面的冻土层,然后老烟枪把保温桶里的温水倒在棉布上,敷在冻土层上,冻土慢慢融化,发出“滋滋”的声响。
     阿古拉用铁锹挖融化的冻土,冻土变得松软,挖起来省力多了,我们轮流用力,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一块青石门,门上刻着契丹文,正是契丹文锁的位置。林浩深吸一口气,搓了搓冻僵的手,先摸到“天”字,石门发出“咔”的一声轻响;再摸到“地”字,又是一声响;接着摸到“人”字和“和”字,青石门“轰隆”一声,缓缓向内打开,一股带着寒气的风从里面飘出来——是鎏金鞍马饰和契丹文碑刻的味道!
     我们赶紧把暖风机打开,对着暗坑吹暖风,防止文物冻住。腾格尔用钢丝绳拴住一块鎏金鞍马饰,慢慢吊上来,鞍马饰上刻着契丹纹样,鎏金层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正是我们要找的辽代鎏金鞍马饰!我戴上无菌手套,用软布托着鞍马饰,放进铺着保温毯的箱子里;巴特尔则用铁锹小心地把契丹文碑刻周围的冻土清理干净,再用保温毯裹住碑刻,慢慢抬出来,碑刻上的契丹文清晰可见,正是记录辽代政治制度的碑刻。
     刚把文物装好,突然,远处传来护林员的马蹄声——是我们挖冻土的时候,铁锹碰到了冰壳,发出了声响!“谁在那里?!”护林员的喊声传来,马蹄声越来越近。
     “快把石门关上!”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暖风机收起来,一起用力把青石门推回原位,用冻土把缝隙填好,再铺上积雪,用脚踩平,确保看不出痕迹。我们裹紧防风布,顺着草原的沟壑向蒙古包跑去,马蹄声在后面渐渐远去,我们才敢停下来喘气。
     回到蒙古包后,我们把鎏金鞍马饰和契丹文碑刻放在铺着保温毯的桌子上,巴图大叔看到鞍马饰,激动得竖起大拇指:“这是辽代的宝贝啊!我在草原上放牧的时候,见过类似的碎片,没想到能见到完整的!”他赶紧联系了内蒙古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车载走了文物,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内蒙古博物院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契丹族的历史文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晚上,我们在蒙古包里庆祝,巴图大叔做了一桌蒙古族美食,有手扒肉、烤羊腿、奶豆腐,还有一壶马奶酒。林薇喝了一口马奶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浙江杭州——南宋皇陵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南宋皇陵的‘宋高宗墓下面有个暗格,里面藏着‘南宋官窑瓷瓶和‘绢本画卷,官窑瓷瓶是南宋的宫廷用瓷,釉色温润,绢本画卷是南宋画家李唐的作品,画的是《万壑松风图》的草稿,是研究南宋绘画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浙江杭州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浙江杭州离这里千里之外,南宋皇陵在西湖附近,人流量大,安保严密,暗格里可能有“积水”和“白蚁”,而且官窑瓷瓶怕碰撞,绢本画卷怕潮湿,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南宋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防碰撞和防潮的装备,瓷瓶得用泡沫防震箱装,里面垫上软海绵,画卷得用防潮纸包好,再放进密封袋。而且暗格的‘积水是西湖渗进来的,水里有淤泥,得带些抽水机和滤网,把水抽干再捞文物。另外,暗格的‘木盖是南宋的‘榫卯盖,盖上面有个‘小凹槽,是打开的机关,把木片插进凹槽,盖就能掀开,我已经让林浩做了几块木片,保证能用。”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南宋皇陵的卫星图:“我查了,宋高宗墓在杭州的‘宋六陵遗址里,暗格在墓的‘东侧,那里的土层颜色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是深褐色的。咱们得趁宋六陵遗址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是360度无死角的,得用信号屏蔽器把整个区域都屏蔽了,再用黑布把监控镜头盖住。”
     达来听到要去杭州,眼睛里满是兴奋:“我早就想看看西湖了!杭州的冬天应该比草原暖和,我肯定能适应。还能帮你们扛防震箱,遇到积水,我先把水抽干,保护瓷瓶和画卷不被泡坏。”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马奶酒泛着乳白色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草原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篝火在雪地里泛着红色的光,寒风还在轻轻吹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伴奏。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内蒙古的赤峰,到浙江的杭州,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南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内蒙古的草原,到河北的平原,再到浙江的水乡。远处的西湖在阳光下泛着波光,宋六陵遗址的树木像一个个守护者,静静立在西湖附近。
     我抱着装有鎏金鞍马饰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泡沫防震箱的钥匙,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浙江杭州的南宋皇陵展开,在那座神秘的宋高宗墓暗格里,又有多少南宋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官窑瓷瓶和绢本画卷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喜欢。
  

第2233章 尸易无限(138)[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