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35章 尸易无限(140)[2/2页]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三危山的崖壁间,汉代戍卒墓的封土堆在沙漠里像一座孤零零的土丘,空气里满是干燥的沙粒和淡淡的骆驼刺香气。林浩刚下车就把保湿箱抱得贴紧胸口,还不忘打开箱子检查湿毛巾的湿度:“这沙漠的干燥劲儿能把人都榨干,汉代简牍要是脱水开裂,可就再也复原不了了,保湿箱的密封条得再缠两圈,防沙网也得拿稳了,别让沙子漏进去。”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土温计插进站台边的沙地里,看了眼读数:“零下二度,白天能升到十五度,温差这么大,丝织品残片容易脆化。汉代戍卒墓的暗格在南侧的‘流沙层下,流沙下面是‘夯土层,得先用防沙网把流沙拦住,再用温水化夯土——水温别超过二十度,不然夯土崩得太快,会砸到文物。而且暗格的插销盖是胡杨木做的,在沙漠里泡了两千年,硬得像铁,细铁丝得磨尖了,慢慢挑插销,别用蛮力,一折就断。另外,简牍是竹简做的,竹片之间的绳子早就烂了,拿的时候得一片一片托,别让竹片散了。”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水泥地,听着远处沙漠的风声:“我听到莫高窟方向有游客的脚步声,应该是在参观洞窟。《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汉代戍卒墓是‘三危山龙脉的余脉,暗格卡在‘沙脉上,地气燥但‘风煞重,是流沙和竹木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挡沙,朱砂护着丝织品不被虫蛀。而且墓道的‘墙壁有‘通风孔,是汉代的透气孔,挖的时候别堵了,不然风沙会灌进暗格,把简牍埋了。”
     我们在莫高窟附近找了家沙漠风格的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本地大叔,姓马,祖上是沙漠里的向导:“汉代戍卒墓晚上六点闭馆,闭馆后会有护林员骑马巡逻,他们九点会回民宿喝奶茶,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格的夯土层里有‘芦苇杆,是汉代用来加固土层的,挖的时候别把芦苇杆弄断了,能看出当年的建筑工艺。”
     马大叔还给我们端来骆驼奶:“喝这个能解渴,你们每天喝两碗,在沙漠里就不怕脱水了。另外,戍卒墓的封土堆旁边有块‘界碑,上面刻着‘汉字,你们找到界碑,就找对暗格的位置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沙漠的昼夜温差,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二十片保湿面膜和几卷无酸纸,面膜能应急给简牍补水,无酸纸用来包丝织品;林浩网购了三把塑料铲和一卷细钢丝绳,钢丝绳的末端缠了软布,勾住文物的时候不会刮伤;老烟枪则把细铁丝磨得尖尖的,反复试验挑插销的力度;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戍卒墓踩点,摸清了护林员的巡逻路线和界碑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托简牍,确保一片都不散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出发那天,晚上九点半,沙漠的风稍微小了点,我们裹紧防风外套,背着装备向汉代戍卒墓走去。夜色里的沙漠格外安静,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封土堆的轮廓在月光下泛着淡金色的光,界碑的影子投在沙地上,像个沉默的标记。我们走到界碑旁,先把防沙网铺在封土堆南侧,用石头压住网边,再把保温壶里的温水浇在夯土层上,夯土慢慢软化,发出“滋滋”的声响。
     阿古拉用塑料铲挖软化的夯土,夯土顺着铲子往下掉,我们用无酸纸把夯土收起来,避免留下痕迹。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流沙层——防沙网刚好把流沙拦住,没让沙子漏出来。再往下挖了半米,就看到了胡杨木插销盖,盖的侧面有个细缝,正是插销的位置。
     林浩拿出磨尖的细铁丝,轻轻插进细缝,慢慢勾住插销,一点一点地向外拉,插销“咔嗒”一声弹开,胡杨木盖缓缓向上抬起,露出黑漆漆的暗格,暗格里飘出一股淡淡的竹木味,还夹杂着干燥的土气息——是汉代简牍和丝织品残片的味道!
     “快给简牍补水!”老烟枪大喊,林薇赶紧拿出保湿面膜,用温水泡软,轻轻敷在简牍上,防止竹片脱水。我戴上无菌手套,一片一片地托着简牍往外拿,简牍上的汉代隶书清晰可见,有“戍卒值班表”“粮草记录”等字样,正是我们要找的汉代简牍!腾格尔则用软毛刷轻轻扫掉丝织品残片上的沙子,残片是淡褐色的,上面还能看到简单的花纹,正是汉代戍卒的服饰残片!
     我们把简牍一片一片放进保湿箱,用湿毛巾隔开;丝织品残片则用无酸纸包好,放进木盒里。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护林员的马蹄声——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塑料铲碰到了通风孔,发出了声响!“谁在那里?!”护林员的喊声传来,马蹄声越来越近。
     “快把插销盖盖回去!”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保湿箱和木盒抱出来,把胡杨木盖推回原位,用细铁丝把插销复位,再把夯土填回坑里,铺上流沙,用脚踩平,确保看不出痕迹。我们顺着沙漠的沟壑向民宿跑去,马蹄声在后面渐渐远去,我们才敢停下来喘气,沙子灌进鞋子里,磨得脚生疼。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简牍和丝织品残片放在桌子上,马大叔看到简牍,激动得直竖大拇指:“这是汉代的竹简啊!我在敦煌博物馆见过类似的,上面的字还这么清楚,太少见了!”他赶紧联系了甘肃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简牍和残片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敦煌研究院,和莫高窟的文物一起研究,还原汉代边疆的戍卒生活。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马大叔做了一桌沙漠美食,有手抓羊肉、烤骆驼肉、沙葱炒蛋,还有一壶敦煌大曲。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河南洛阳——北魏孝文帝陵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北魏孝文帝陵的‘陪葬墓下面有个暗格,里面藏着‘北魏陶俑和‘墓志铭,陶俑是孝文帝时期的陪葬品,有文吏俑、武士俑,墓志铭是北魏的石碑,上面刻着鲜卑文和汉文,是研究北魏汉化历史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河南洛阳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河南洛阳离这里千里之外,北魏孝文帝陵在邙山脚下,冬天的邙山寒风刺骨,暗格里可能有“积水”和“冻土”,而且陶俑的陶胎薄,一碰就碎,墓志铭的石碑怕冻裂,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北魏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防冻的装备,暖宝宝得每人贴五贴,墓志铭得用保温毯裹着,避免冻裂。而且暗格的‘冻土得用温水慢慢化,水温别超过十五度,不然冻土解冻太快会塌陷,我带了两个保温壶,里面的水刚好十三度。另外,暗格的‘石门是北魏的‘鲜卑文锁,锁上刻着鲜卑文,得按‘天、地、人的顺序触摸,顺序错了石门会自动锁死,我已经让林浩查了鲜卑文的写法,记熟了。”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北魏孝文帝陵的卫星图:“我查了,陪葬墓在洛阳的‘邙山古墓群里,暗格在墓的‘东侧,那里的土层颜色比其他地方深,是深褐色的。咱们得趁古墓群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是太阳能的,晚上八点后会断电,咱们那时候再行动。”
     达来听到要去河南,眼睛里满是兴奋:“我早就想看看洛阳的龙门石窟了!河南的烩面我在网上见过,这次一定要尝尝。而且我力气大,扛保温毯肯定没问题,遇到积水,我先把水抽干,保证陶俑和墓志铭不被泡坏,陶俑我也会小心拿,保证不摔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敦煌大曲泛着透明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沙漠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鸣沙山在月光下泛着银色的光,风声还在轻轻吹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伴奏。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甘肃的敦煌,到河南的洛阳,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东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甘肃的沙漠,到陕西的黄土高原,再到河南的平原。远处的邙山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北魏孝文帝陵的封土堆像一座小山,静静卧在邙山脚下,陪葬墓的入口隐在古柏间,隐约可见。
     我抱着装有汉代简牍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暖宝宝,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河南洛阳的北魏孝文帝陵陪葬墓展开,在那座神秘的暗格里,又有多少北魏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陶俑和墓志铭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火车驶入洛阳站时,初冬的寒风正裹着邙山的落叶掠过站台,远处的龙门石窟在灰蒙蒙的天色里露出斑驳的崖壁,北魏孝文帝陵的封土堆在古柏间若隐若现,陪葬墓的入口被几丛枯草半掩着,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泥土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林浩刚下车就把裹着保温毯的木箱抱在怀里,还不忘掏出暖宝宝往衣服里贴:“这邙山的冬天也太冷了,墓志铭要是冻裂了可就完了,保温毯得缠紧点,陶俑的防震泡沫也得再检查一遍,别路上颠坏了。”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摸了摸背包里的细铁丝,指尖蹭过铁丝磨尖的一端:“陪葬墓的暗格在东侧的‘夯土层下,夯土下面是‘冻土层,得用温水慢慢化,温水装在保温壶里,每次浇一点,别浇多了,不然冻土化成泥,会把陶俑泡了。而且暗格的‘鲜卑文锁刻在石门侧面,‘天、地、人三个字的‘天字在上,‘地字在中,‘人字在下,细铁丝得弯成‘U形,轻轻勾住锁芯向外拉,力气大了会把锁芯弄断——我昨晚在木头上钻了个小孔练手,你们再试试。另外,陶俑的‘手臂和‘头部都是分开烧制的,拿的时候得托着俑身,别捏手臂,免得捏断。”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青石板,听着远处的风声:“我听到陪葬墓方向有考古铲的敲击声,应该是考古队在清理土层。《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北魏孝文帝陵是‘邙山龙脉的分支,暗格卡在‘土脉上,地气纯但‘寒煞重,是冻土和陶土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驱寒,朱砂护着陶俑不被湿气侵蚀。而且墓道的‘墙壁有‘北魏壁画的残痕,走的时候别靠太近,蹭掉一点都是损失,景区的监控对着壁画呢,得绕着走。”
     我们在邙山古墓群附近找了家农家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洛阳本地人,姓赵,祖上曾在邙山守墓:“邙山古墓群晚上五点闭馆,闭馆后会有保安分两班巡逻,第一班九点换岗,第二班凌晨一点换岗,凌晨零点的时候巡逻最松,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格的夯土层里有‘陶片,是北魏的日用陶器,挖的时候别把陶片弄碎了,能看出当年的制陶工艺。”
     赵老板还给我们煮了一壶洛阳水席的汤:“喝这个能暖身子,你们每天喝两碗,在墓里就不怕冷了。另外,陪葬墓的东侧有个‘石狮子,狮子的‘爪子下面就是暗格的位置,你们找到石狮子,就找对地方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邙山的寒冷,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十包医用纱布和几卷无酸纸,还借了两台便携式温度检测仪;林浩网购了三把防滑撬棍和一卷细钢丝绳,钢丝绳的末端缠了软布,勾住陶俑的时候不会刮伤陶胎;老烟枪则把鲜卑文锁的操作步骤画在纸上,让我们随时记;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陪葬墓踩点,摸清了保安的巡逻路线和夯土层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用铁钩开鲜卑文锁,确保锁芯能顺利拉出来。
     出发那天,凌晨零点十分,风稍微小了点,我们裹紧外套,背着装备向陪葬墓走去。夜色里的邙山格外寂静,只有风声在古柏间穿梭,陪葬墓的入口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赵老板之前跟我们说过,入口的铁门是老式挂锁,用细铁丝弯个钩子就能打开——他年轻时在景区修过锁,熟得很。
     林浩掏出铁丝,三两下就把挂锁勾开,轻轻推开铁门,墓道里立刻飘出一股潮湿的黄土味。我们打开手电筒的弱光档,贴着墙壁慢慢走,避开监控镜头对着壁画的方向。走了大概三十步,就到了陪葬墓的东侧,石狮子的爪子在月光下清晰可见,爪子下面的夯土层比其他地方松软,正是暗格的入口。
     阿古拉把保温壶里的温水倒在棉布上,敷在夯土层上,夯土慢慢融化,发出“滋滋”的声响。我们用塑料铲挖融化的夯土,夯土变得松软,挖起来省力多了,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冻土层——我们继续用温水敷,冻土慢慢化开,变成湿土。再往下挖了半米,就看到了一块青石门,门上刻着鲜卑文,正是鲜卑文锁的位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浩拿出弯好的细铁丝,轻轻插进锁孔,慢慢勾住锁芯,一点一点地向外拉,锁芯“咔嗒”一声弹开,青石门缓缓向内打开,一股带着陶土味的凉风从里面飘出来——是北魏陶俑和墓志铭的味道!
     “先测温度!”老烟枪大喊,小杨赶紧拿出温度检测仪,对着暗格内按了下开关——温度零下三度,不算太低,不会冻裂墓志铭。我戴上无菌手套,先摸出一个陶俑的头部,陶俑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是个文吏俑,接着又摸出俑身,拼在一起正是完整的文吏俑!腾格尔则用软布托着墓志铭慢慢抱出来,墓志铭上的鲜卑文和汉文清晰可见,正是记录北魏汉化历史的石碑!
     我们把陶俑用纱布擦干净,放进铺着泡沫的木箱里;墓志铭则用无酸纸包好,再裹上保温毯,放进木盒里。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安的手电筒光束——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塑料铲碰到了石狮子,发出了声响!“谁在里面?!”保安的喊声传来,脚步声越来越近。
     “快把石门关上!”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陶俑和墓志铭抱出来,把青石门推回原位,用细铁丝把锁芯复位,再把夯土填回坑里,用冻土把表面的痕迹擦掉。我们顺着墓道的墙壁往出口退,刚出铁门,就看到保安的手电筒光扫过来,我们赶紧钻进旁边的灌木丛,屏住呼吸,等保安走远,才抱着箱子向民宿跑去。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陶俑和墓志铭放在桌子上,赵老板看到陶俑,激动得手都在抖:“这是北魏的‘文吏俑啊!我在洛阳博物馆见过类似的,没想到能见到真品!”他赶紧联系了河南省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陶俑和墓志铭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洛阳博物馆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北魏的汉化历史和制陶工艺。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赵老板做了一桌洛阳菜,有水席、牡丹燕菜、胡辣汤,还有一壶杜康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附近北魏墓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云冈石窟附近的‘北魏贵族墓下面有个暗格,里面藏着‘北魏鎏金铜佛和‘丝绸残片,鎏金铜佛是北魏的佛教造像,佛身刻着莲花纹,丝绸残片是北魏的贵族服饰,用桑蚕丝织成,是研究北魏佛教文化和服饰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山西大同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山西大同离这里千里之外,云冈石窟附近的北魏墓在武州山脚下,冬天的武州山寒风刺骨,暗格里可能有“积水”和“碎石”,而且鎏金铜佛的鎏金层薄,一碰就掉,丝绸残片怕干燥,一缺水就会脆裂,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北魏佛教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保湿和防碰撞的装备,丝绸残片得用保湿箱装,里面放湿毛巾,湿度保持在60%左右,鎏金铜佛得用软布裹着,放进泡沫箱,避免碰撞。而且暗格的‘积水得用抽水机抽干,抽水机的软管得够长,才能把水抽干净。另外,暗格的‘石门是北魏的‘莲花锁,锁上刻着莲花纹,得按‘花瓣、花芯、花茎的顺序触摸,顺序错了石门会自动锁死,我已经让林浩查了莲花锁的结构,记熟了。”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云冈石窟附近北魏墓的卫星图:“我查了,北魏贵族墓在大同的‘云冈石窟景区北侧,暗格在墓的‘西侧,那里的土层颜色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是深褐色的。咱们得趁景区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是24小时的,得用信号屏蔽器把监控屏蔽了,再用黑布把镜头盖住。”
     达来听到要去山西,眼睛里满是兴奋:“我早就想看看云冈石窟了!山西的刀削面我在电视上见过,这次一定要尝尝。而且我力气大,扛保湿箱肯定没问题,遇到积水,我先把水抽干,保证丝绸残片不被泡坏,鎏金铜佛我也会小心拿,保证鎏金层不掉。”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杜康酒泛着透明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洛阳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邙山在夜色里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寒风还在吹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送行。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河南的洛阳,到山西的大同,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北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河南的平原,到河北的山地,再到山西的高原。远处的武州山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云冈石窟的洞窟群像蜂巢一样嵌在崖壁上,北魏贵族墓的封土堆在山脚下,静静卧在景区北侧。
     我抱着装有陶俑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保湿箱的钥匙,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附近北魏墓展开,在那座神秘的暗格里,又有多少北魏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鎏金铜佛和丝绸残片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喜欢。
  

第2235章 尸易无限(140)[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