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挖掘深入,探方里的文物越来越多:西侧出土了一件玉璋,璋身上刻着太阳纹和神人兽面纹,太阳纹来自长江源和金沙遗址,神人兽面纹则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相似;东侧发现了一个青铜残片,残片上的虎纹与夜郎国权杖头的虎纹风格一致;最让人惊喜的是,在探方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用黑陶片和玉器碎片砌成的祭祀坑,坑内摆放着三件完整的礼器——一件黑陶鼎,鼎身上刻着不同文化的纹饰;一件玉璧,璧面上的符号与星图上的一致;还有一件青铜爵,爵的造型来自中原地区,但纹饰却融合了西南文明的元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祭祀坑就是‘文明交融的活化石!”刘队长蹲在探方边,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礼器,“一件器物上融合了中原、长江、西南多个文明的元素,这在整个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它证明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中华文明的各个区域就已经形成了密切的交流网络,为后来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基础。”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在祭祀坑上方采集地脉信号。当罗盘靠近玉璧时,信号突然变得异常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三星堆、金沙、长江源、柳湾等遗址的信号都有部分重合。“这玉璧就是‘文明信号的转换器!”林野激动地说,“它记录了不同文明的地脉信号,证明这里是各地文明交流的核心枢纽,爷爷日记里说的‘文明之核就是这里!”
苏晓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将祭祀坑出土的礼器与笔记里的草图对比:“你看这黑陶鼎的造型,和爷爷画的‘融合之器一模一样!还有这玉璧上的符号,笔记里说这是‘文明密钥的载体,现在咱们终于知道它的作用了——它能连接不同文明的地脉信号,让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考古队在夯土台基周围又开了多个探方,陆续出土了更多震撼的文物:台基东侧发现了一处大型青铜铸造作坊,作坊内残留着大量的青铜矿渣和模具,模具的造型融合了中原、长江、西南文明的特征;台基北侧出土了一批竹简,虽然大部分已经腐朽,但残留的文字依然能辨认出“诸夏”“蛮夷”“交融”等字样,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了“多元一体”的文化认知;台基中央的祭祀坑深处,还发现了一块刻有完整星图的石板,石板上的坐标不仅包含了之前发现的所有遗址,还标注了几个未知的文明遗址线索,为后续的考古研究指明了方向。
挖掘工作结束后,河南省文物局决定将这个遗址命名为“偃师龙山文化交融遗址”,并计划与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联合,建设“中华文明早期交融”专题展厅,系统展示遗址出土的文物和考古成果。同时,联合工作组将遗址的地脉信号、文物数据、考古报告全面纳入“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新增了“文明交融核心”板块,让用户能通过线上平台直观了解中华文明早期交流的网络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在返回成都的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来到遗址的夯土台基上,看着夕阳下的洛河。苏晓手里拿着爷爷们的合影照片,轻声说:“爷爷们当年肯定也想找到这个遗址,现在咱们替他们完成了心愿,还建立了数据库,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魅力。”林野点头,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指针指向星图石板上未知遗址的方向:“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星图上还有未知的遗址等着咱们去发现,数据库也需要不断完善,咱们的使命还没完成。”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投入到“文明交融核心”板块的线上开发中。他们协助技术团队制作遗址的VR全景,用3D技术还原夯土台基和祭祀坑的原始风貌;整理出土文物的解说词,加入更多文化交融的背景知识;还设计了“文明交流路线互动图”,用户可以点击不同的文明区域,查看文化传播的路径和交流的文物,直观感受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就在板块即将上线时,王院士带领的专家团队对数据库进行了最终评审。王院士在体验完“文明交融核心”板块后,激动地说:“这个数据库不仅整合了西南地区的考古资源,还完整呈现了中华文明早期交融的历程,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物证据。下一步,咱们可以将数据库的范围扩展到全国,纳入更多地区的文明遗址,让全世界都能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
周局长也表示:“国家文物局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已经批准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建设规划,由四省联合工作组牵头,联合全国各省的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实施。林野、苏晓,你们作为项目的核心成员,要继续发挥作用,带领团队完成这个更宏大的使命。”
林野和苏晓对视一眼,眼里满是兴奋。苏晓掏出爷爷的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文明之脉,永无止境,多元一体,薪火相传。”林野则紧紧握着手里的青铜罗盘,罗盘的指针朝着窗外的天空颤动,像是在呼应着更广阔的文明天地。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开始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筹备工作。他们要前往陕西、山东、浙江等地,采集更多文明遗址的地脉信号和文物数据,将数据库的覆盖范围从西南、黄河流域扩展到全国。车窗外的成都街头,红旗飘扬,阳光明媚。林野看着手里的星图石板照片,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数据库建设好,让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魅力传遍世界,让古代文明的智慧照亮未来。
他知道,新的征程已经开始,全国还有更多的文明遗址等着他们去探索,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去克服。但他并不害怕——有苏晓做伴,有全国考古工作者和专家的支持,还有爷爷们留下的罗盘、笔记和精神传承,这些都是他前进的动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汽车渐渐驶离成都市区,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建设,我们来了!
汽车驶出成都市区,朝着陕西西安的方向行驶时,初秋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林野和苏晓面前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建设规划图上。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注着全国待采集数据的文明遗址,从陕西的半坡遗址到山东的龙山文化遗址,从浙江的良渚古城到广东的石峡遗址,密密麻麻的红点像一颗颗散落的文明火种,等待着被串联成线。
“第一站咱们先去西安半坡遗址,”郑队长坐在前排,回头递过来一份资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张队长已经准备好了,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核心遗址,出土过大量精美的彩陶,这次咱们不仅要采集地脉信号,还要对典型的彩陶器物进行3D扫描,完善数据库的仰韶文化板块。”苏晓翻着资料里的半坡彩陶照片,指着一件绘有鱼纹的彩陶盆:“这鱼纹和柳湾遗址的彩陶纹饰有相似之处,但线条更简洁,应该是仰韶文化早期的特征,能帮咱们完善文化传承的时间线。”
林野握着手里的青铜罗盘,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像是在与远方的半坡遗址产生共鸣:“半坡遗址的地脉信号肯定和柳湾遗址、偃师遗址有关联,咱们可以通过信号对比,还原仰韶文化从东到西的传播路径。而且这次有全国各省考古院的支持,数据采集的效率会更高,说不定能提前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
经过两天的车程,终于抵达西安半坡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张队长早已在遗址门口等候,他穿着深蓝色的考古服,手里拿着一个装有彩陶残片的密封袋:“这是上周在遗址外围发现的,上面的鱼纹和半坡遗址出土的典型鱼纹完全一致,证明遗址的范围比咱们之前认为的更大。咱们先去遗址的核心区,那里有保存完好的房屋基址和墓葬,地脉信号应该更稳定。”
走进半坡遗址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大型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房屋中央的火塘还保留着原始的形态,周围散落着当年先民使用过的彩陶片和石器。张队长指着房屋的墙体:“这处房屋基址距今约六千七百年,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民居,咱们今天就在房屋周围采集地脉信号,同时扫描陈列馆里的彩陶器物。”
林野和苏晓拿出青铜罗盘,在房屋基址周围设置了多个采集点。当罗盘靠近火塘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柳湾遗址房屋基址的信号有60%的相似度。“这说明仰韶文化的民居布局和生活方式有很强的传承性,”林野记录着数据,“虽然半坡遗址比柳湾遗址早两千多年,但地脉信号的核心特征是一致的,证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苏晓则跟着张队长来到陈列馆,对一件绘有人面鱼纹的彩陶盆进行3D扫描。这件彩陶盆是半坡遗址的镇馆之宝,盆内壁绘有人面和鱼纹的组合图案,线条流畅,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魅力。“这人面鱼纹可能是半坡先民的图腾,”苏晓看着扫描屏幕上的细节,“你看这人面的眼睛和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眼睛有相似之处,说不定存在文化上的远源联系。”
在半坡遗址工作了三天,林野和苏晓完成了地脉信号采集和15件典型文物的3D扫描。离开西安前,张队长交给他们一份珍贵的资料:“这是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图谱,包含了鱼纹、宽带纹、三角纹等多种类型,你们可以把它纳入数据库,作为仰韶文化纹饰研究的基础资料。”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先后前往山东章丘龙山文化遗址、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广东石峡遗址等地。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他们采集了蛋壳黑陶的地脉信号,发现其与偃师遗址黑陶的信号相似度达75%,证明龙山文化在中原和山东地区的交流密切;在良渚古城遗址,他们对反山墓地出土的玉琮进行了高精度扫描,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与三星堆、金沙遗址的纹饰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为长江流域文明的交流提供了新证据;在广东石峡遗址,他们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纹饰中既有长江流域的特征,又有岭南地区的本土风格,证明岭南文明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到一处遗址,林野和苏晓都会遇到热情的考古工作者和当地群众。在良渚古城遗址,一位参与过发掘的老考古队员给他们讲述了玉琮出土时的场景:“当时玉琮埋在墓主人的胸部,上面的神人兽面纹还很清晰,仿佛能看到良渚先民制作它时的虔诚。现在你们把它数字化,让更多人能看到,这是对古代文明最好的传承。”在广东石峡遗址,一位村民主动带着他们去寻找新的遗址线索:“我们村后面的山头上,经常能捡到带花纹的陶片,说不定下面有更大的遗址,你们要是有时间可以去看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林野和苏晓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由于遗址位于山区,信号干扰严重,青铜罗盘的采集一度不稳定。林野根据之前的经验,调整了罗盘的采集频率,同时在周围设置了屏蔽装置,最终成功获取了稳定的信号。在良渚古城遗址,由于玉琮表面的纹饰非常精细,3D扫描时需要极高的精度,苏晓和技术团队一起,花费了两天时间,才完成了玉琮的完整扫描,还原了每一根纹路的细节。
随着数据采集工作的推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截至年底,数据库已收录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86处文明遗址数据,完成了320件重点文物的3D扫描,建立了128组文化关联模型,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主要文明类型。
为了让数据库更好地服务公众,林野和苏晓还牵头制作了一系列科普内容。他们邀请王院士、郑队长等专家录制了“文明讲堂”视频,讲解不同文明的特点和交流历程;制作了“文物故事”动画,用生动的方式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开发了“文明拼图”小游戏,让用户通过拼接不同文明的文物碎片,了解文化交融的过程。
春节前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线上平台正式向公众开放。上线当天,平台的访问量就突破了50万人次,用户留言超过10万条。一位来自海外的华人用户留言:“通过这个平台,我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看到三星堆的青铜面具、良渚的玉琮、半坡的彩陶,我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一位中学生用户留言:“‘考古小侦探游戏太好玩了,我不仅学到了很多考古知识,还知道了中华文明是由很多不同的文明融合而成的,以后我也要当一名考古学家,去发现更多的文明宝藏。”
平台开放后,林野和苏晓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开始筹备数据库的第二阶段建设,计划将时间范围扩展到秦汉时期,纳入更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同时开发多语言版本,让海外用户也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
元宵节当天,林野和苏晓回到成都,参加了省文物局举办的庆功会。周局长在会上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林野、苏晓两位年轻人,用爷爷留下的青铜罗盘,串联起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脉络,建立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为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你们继续努力,让中华文明的魅力传遍世界。”
庆功会结束后,林野和苏晓站在省文物局的阳台上,看着窗外的烟花。苏晓手里拿着爷爷的笔记本,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爷爷们要是能看到现在的景象,肯定会很开心。他们当年的梦想,现在不仅实现了,还做得更好。”林野点头,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指针指向远方的星空,像是在预示着新的征程。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收拾好行李,背着青铜罗盘和数据库的最新资料,准备前往陕西咸阳,开始秦汉时期遗址的数据采集工作。汽车驶离成都,朝着咸阳的方向前进。车窗外的田野里,油菜花已经开始绽放,一片金黄。林野看着手里的“秦汉时期遗址勘探计划”,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新的挑战还在前方,但只要有苏晓做伴,有全国考古工作者的支持,有爷爷们留下的精神传承,他们一定能完成新的使命,让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魅力永远传承下去。
汽车渐渐驶入陕西境内,远处的咸阳宫遗址轮廓渐渐清晰起来。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车——秦汉时期文明遗址,我们来了!
喜欢。
第2247章 尸易无限(15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