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雅典国际机场时,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给远处的雅典卫城镀上了一层金色。林野背着装有水下机器人、高分辨率水下相机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伊娃馆长举着“中希海上丝路水下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她穿着一件米白色的风衣,卷发随意地披在肩上,笑容优雅,用带着希腊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旧港池水下遗址上周有了新线索,我们的水下机器人在海床3米深处检测到了瓷器和木材的信号,但水流速度太快,机器人的镜头被泥沙覆盖,没能拍清文物细节,你们的专业设备和技术一定能帮我们解开谜团。”
苏晓快步上前,递上一本《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欧洲板块画册,翻到宋代瓷器的页面:“伊娃馆长,我们带来了中国宋代的瓷器数据,还有能在复杂水流中工作的水下机器人和信号检测仪。比雷埃夫斯港是古代地中海的重要港口,要是能在这里找到宋代中国瓷器,就能证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延伸到了欧洲东南部,这对还原东西方贸易路线太重要了。”
伊娃馆长接过画册,仔细看着宋代青花瓷的纹饰,眼睛瞬间亮了:“和我们检测到的瓷器信号特征很像!比雷埃夫斯港在古希腊时期就是重要的贸易港,到了中世纪,更是连接东方与欧洲的枢纽,很多来自阿拉伯、印度的商人在这里中转货物,要是能确定有中国宋代瓷器,就能证明当时的贸易网络比我们想象的更广阔。咱们先去考古工作站,路上我给你们讲讲旧港池的历史背景。”
坐上去比雷埃夫斯港的汽车,车窗外的希腊风光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橄榄树郁郁葱葱,白色的小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远处的地中海泛着粼粼波光。伊娃馆长指着窗外说:“比雷埃夫斯港的旧港池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古希腊海军的重要基地,后来逐渐成为商港。到了宋代,这里的贸易格外繁荣,考古发现过很多阿拉伯的玻璃器、印度的香料罐,就是没找到过中国瓷器,你们这次说不定能填补这个空白。”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旧港池方向:“我们的水下机器人装有高清摄像头和信号探测仪,能在水流中稳定工作,还能过滤泥沙干扰;青铜罗盘则能精准识别瓷器和木材的信号,确定文物的具体位置。到了遗址,咱们先让机器人下潜探测,找到文物的准确位置,再制定打捞和保护方案。”
上午十点,车队抵达比雷埃夫斯港旧港池遗址。遗址位于港口的西北部,周围用浮标围出了一片约1000平方米的探测区,几艘考古船停在浮标旁,船上的设备正嗡嗡作响。伊娃馆长指着探测区中心说:“我们的机器人就是在那里检测到文物信号的,水流速度约1.2米/秒,海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泥沙,文物很可能埋在泥沙下面。”
林野和苏晓立刻登上考古船,开始调试水下机器人。苏晓将宋代瓷器的信号数据输入机器人的探测系统,林野则检查机器人的摄像头和推进器,确保设备能在复杂水流中正常工作。半小时后,调试完成,水下机器人缓缓潜入水中,通过船上的显示屏,能清晰看到水下的画面——浑浊的海水里,泥沙不断流动,偶尔能看到几条小鱼游过。
“机器人已经下潜到3米深度,开始扫描,”苏晓盯着显示屏说,“信号探测仪有反应,在前方10米处,有强烈的瓷器信号!”
林野立刻调整机器人的方向,朝着信号源靠近。随着机器人不断推进,显示屏上的瓷器信号越来越强,突然,一块白色的物体从泥沙中露出一角——是瓷器的边缘!机器人小心翼翼地用机械臂拨开周围的泥沙,一块带有蓝色花纹的瓷片渐渐显露出来。
“是宋代青花瓷!”苏晓激动地喊道,“你们看这花纹,是宋代典型的‘缠枝牡丹纹,和景德镇宋代窑口的青花瓷完全一致!”
伊娃馆长凑到显示屏前,看着瓷片上的花纹,兴奋地说:“太神奇了!这是比雷埃夫斯港首次发现中国宋代瓷器,太有历史价值了!机器人能不能再往下挖一点,看看有没有更多的文物?”
林野操控机器人的机械臂,轻轻挖掘瓷片周围的泥沙。随着泥沙被逐渐清理,更多的瓷片显露出来,还有几块黑色的木板残体——木材的纹理清晰可见,通过信号检测,确定为宋代常用的“杉木”,与中国宋代造船木材一致。
“有宋代的船舶残体!”林野说,“这些木板很可能来自一艘宋代的中国商船,船上的瓷器在沉没后散落在海床,被泥沙覆盖,保存到现在。”
接下来的四天,林野和苏晓带领希腊考古队员,用水下机器人对旧港池遗址进行了系统的探测和清理。他们在泥沙中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花瓷片,总数超过50块,其中一块较大的瓷片上,能清晰看到“大观元年”的底款——大观元年是北宋宋徽宗时期,进一步确定了瓷器的年代;还清理出3段宋代船舶的木板残体,最长的一段约1.2米,上面保留着明显的榫卯结构,与中国宋代造船工艺完全一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探测的第五天,水下机器人在船舶残体附近,发现了一枚宋代的“崇宁通宝”铜钱。铜钱虽然被海水侵蚀,但“崇宁通宝”四个字依然清晰,通过检测,确定为北宋时期的货币,与瓷器的年代吻合。
“这些文物串联起了宋代中国商船在比雷埃夫斯港的贸易场景,”林野拿着铜钱的高清照片对伊娃馆长说,“青花瓷是主要贸易商品,铜钱则是交易货币,船舶残体证明有中国商船曾停靠在这里,甚至可能在这里沉没。”
离开比雷埃夫斯港前,林野和苏晓帮助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建立了水下文物数据库,将探测到的瓷器、船舶残体数据录入系统,还培训了四名希腊考古队员使用水下机器人和信号检测仪。伊娃馆长代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希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并邀请他们明年再来参与文物的打捞和研究工作。
“谢谢你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让我们找到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伊娃馆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比雷埃夫斯港现在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和现代的合作倡议在这里交汇,太有意义了!我们会和你们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深度合作,让更多人了解中希古代交流的辉煌。”
离开希腊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意大利的威尼斯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威尼斯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少量的宋代青花瓷碎片,证明威尼斯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欧洲的重要节点之一,进一步完善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欧洲段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希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比雷埃夫斯港的宋代青花瓷数据、船舶残体照片、“崇宁通宝”铜钱资料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欧洲东南部枢纽”专题页面,用中、希、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复杂水流区水下考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调试、信号过滤和泥沙清理方法,为地中海周边国家的水下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国际考古界的高度关注。意大利、土耳其等国的考古机构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勘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比雷埃夫斯港旧港池水下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候选遗址,推动中希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希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希腊网友在留言中表示,希望能在比雷埃夫斯港建立一座“中希海上丝路博物馆”,展示出土的文物和数据库中的数字模型;还有希腊的学校希望能与中国的学校开展合作,共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肯尼亚的合作邀请。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蒙巴萨港‘耶稣堡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东非的重要港口,最近在遗址的地下发现了大量的中国明代瓷器,还有疑似明代船舶的铁锚,但遗址位于海边,土壤含盐量高,文物腐蚀严重,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制定文物保护方案,还能检测文物的年代和产地。”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蒙巴萨港的老照片,旁边写着“蒙巴萨港,明瓷铁锚,东非印记”:“爷爷早就关注过蒙巴萨港的考古情况!《郑和航海图》里标注的‘麻林国,就在现在的肯尼亚附近,要是能在这里找到明代瓷器和铁锚,就能证明郑和船队确实到过东非,进一步完善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文物照片——明代的青花瓷碗、青花盘,还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锚,铁锚的形状与中国明代船舶使用的铁锚相似。“蒙巴萨港的文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壤含盐量高,导致金属文物锈蚀、瓷器釉层剥落,”林野说,“咱们需要带上金属除锈设备、瓷器封护材料,还有能检测土壤盐分的仪器,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而且明代瓷器的产地和年代检测,咱们的青铜罗盘和成分分析仪也能派上用场。”
郑队长也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你们去肯尼亚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耶稣堡遗址。那里的气候炎热,土壤含盐量高,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防晒、防盐的装备,还有应对高温的应急药品,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比雷埃夫斯港的宋代青花瓷照片、威尼斯港的文物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金属除锈剂、瓷器封护剂、土壤盐分检测仪和高温应急药品。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欧洲东南部到东非,咱们的数据库快要把海上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都连接起来了。爷爷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骄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蒙巴萨港的文物见证了明代中国与东非的友好往来,咱们这次去,不仅要保护好这些文物,还要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利共赢。”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肯尼亚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红海渐渐变成印度洋,远处的肯尼亚海岸线在阳光下泛着绿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耶稣堡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在东非的文物证据,有郑和船队与东非交流的历史印记,也有高盐环境下文物保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蒙巴萨国际机场,远处的耶稣堡遗址在印度洋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厚重。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蒙巴萨港耶稣堡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蒙巴萨国际机场时,正午的阳光带着东非草原特有的热烈,远处的印度洋泛着耀眼的蓝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椰子香。林野背着装有土壤盐分检测仪、金属除锈设备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奥马尔馆长举着“中肯海上丝路文物保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印有长颈鹿图案的短袖衬衫,笑容爽朗,用带着斯瓦希里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肯尼亚!耶稣堡遗址上周在清理地下仓库时,挖出了一个装满明代青花瓷的陶罐,还有一个半埋在土里的铁锚,但蒙巴萨的土壤含盐量太高,铁锚已经锈得快散架了,青花瓷的釉层也开始剥落,我们急得团团转,你们可算来了!”
苏晓快步上前,从背包里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蒙巴萨,郑和至东非,瓷锚为证”的页面,指着上面的手绘铁锚草图说:“奥马尔馆长,我爷爷几十年前就考证过郑和船队可能抵达东非,《明史》里还记载船队曾带回‘麒麟(也就是长颈鹿),和肯尼亚的传说完全吻合。那个铁锚的形状能看清吗?是不是明代船舶常用的‘四爪锚?”
奥马尔馆长接过笔记本,看着草图连连点头:“一模一样!铁锚就是四爪的,只是锈得厉害,爪子都快断了。耶稣堡是16世纪葡萄牙人建的,但地下仓库的土层比城堡年代更早,里面的文物很可能是明代留下的。蒙巴萨港是古代东非最繁忙的贸易港,中国的瓷器、丝绸从这里运往非洲内陆,当地的象牙、黄金也从这里运往中国,这些文物要是能确定是明代的,就能证明咱们两国的交流史比想象的更悠久!”
坐上去耶稣堡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蒙巴萨街景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凤凰木开着鲜红的花朵,彩色的木雕摊位沿着街道排开,偶尔能看到穿着传统“康加”布料的当地人在路边闲聊。奥马尔馆长指着远处一座红白相间的城堡说:“那就是耶稣堡,建在海边的悬崖上,当年葡萄牙人用它控制东非的海上贸易,现在成了肯尼亚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咱们要去的地下仓库就在城堡的西北角,是去年清理城墙时偶然发现的。”
林野掏出土壤盐分检测仪,轻轻放在膝盖上:“我们的检测仪能快速测量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还能分析金属文物的锈蚀程度,帮咱们制定除锈和保护方案。青花瓷的釉层剥落问题,用咱们带的封护剂就能解决。到了遗址,咱们先去看铁锚和青花瓷,再检测周围的土壤,确定文物的保存环境。”
下午两点,车队抵达耶稣堡遗址。遗址外围围着木质栅栏,几名肯尼亚考古队员正坐在树荫下整理文物碎片。奥马尔馆长领着林野和苏晓穿过城堡的拱门,沿着石阶往下走,来到一处用塑料布覆盖的区域:“地下仓库就在这里,咱们掀开塑料布就能看到铁锚和青花瓷。”
两名队员小心地掀开塑料布,露出一个深约2米的土坑——坑底放着一个褐色的陶罐,罐口散落着十几块青花瓷碎片,旁边的土堆里半埋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锚,锚爪已经严重变形,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红褐色锈迹。
“先处理铁锚,再看青花瓷,”林野立刻蹲下身,将土壤盐分检测仪的探头插进土里,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土壤含盐量1.8%,远超普通土壤,金属锈蚀速率是正常环境的3倍;铁锚的锈蚀等级为4级(最高5级),部分铁构件已经出现孔洞。“情况很紧急,必须立刻做除锈处理,否则铁锚很快会完全腐朽。苏晓,你准备除锈剂和防锈漆,我来清理锚体表面的浮锈。”
苏晓立刻打开装备箱,取出中性除锈剂、软毛刷和无菌纱布。林野戴上手套,先用软毛刷轻轻刷掉铁锚表面的浮锈,再用棉签蘸取除锈剂,仔细涂抹在锈蚀严重的部位。除锈剂与铁锈发生反应,产生细密的泡沫,待泡沫消退后,用无菌纱布擦拭锚体,露出里面的金属本色——铁锚的材质是明代常用的“熟铁”,锚爪的铸造工艺与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明代铁锚完全一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是明代的熟铁锚!”林野兴奋地说,“你们看锚体上的铸造痕迹,和明代船舶铁锚的工艺特征完全相同,这个铁锚肯定是郑和船队留下的!”
奥马尔馆长凑过来,看着铁锚上的痕迹,激动地说:“太不可思议了!这是肯尼亚第一次发现明代中国的铁锚,有了它,咱们就能证明郑和船队确实到过东非!”
处理完铁锚的初步除锈,林野和苏晓开始整理青花瓷。他们将陶罐里的瓷片小心地取出来,用去离子水轻轻冲洗,再用软布擦干——瓷片上的纹饰渐渐清晰,有缠枝莲纹、牡丹纹,还有几块瓷片上能看到“永乐年制”的底款。苏晓用防水型青铜罗盘检测瓷片,数据显示瓷片的胎土成分、釉料配方都与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官窑瓷器一致。
“是明代永乐官窑青花瓷!”苏晓拿着一块带底款的瓷片说,“这些瓷片应该来自一个完整的瓷器套装,可能是当年船队用来与当地商人交易的货物,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被藏在了地下仓库。”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在耶稣堡遗址展开了系统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工作。他们用中性除锈剂对铁锚进行了全面除锈,再用防锈漆涂抹锚体,最后用保鲜膜包裹,防止再次受潮锈蚀;对青花瓷片进行了清洗、拼接和封护,成功拼合出3件完整的青花碗和2件青花盘,碗盘上的纹饰完整清晰,色彩依然鲜艳;还在地下仓库的周围挖掘了探沟,发现了5枚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和少量的丝绸纤维残体,丝绸纤维经检测为桑蚕丝,与中国明代丝绸一致。
在清理探沟时,苏晓还发现了一块带有刻痕的木板,虽然木板已经碳化,但刻痕依然能辨认——是几个简单的汉字“大明永乐十二年”。“永乐十二年正好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时间!”苏晓激动地说,“这进一步证明这些文物就是郑
第22254章 尸易无限(159)[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