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船队留下的,木板上的年份为咱们的研究提供了精准的时间坐标。”
离开蒙巴萨前,林野和苏晓帮助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建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培训了6名队员使用土壤盐分检测仪、金属除锈设备和瓷器封护技术,还为铁锚和青花瓷制定了长期保护方案,建议将文物转移到恒温恒湿的展厅保存,避免土壤盐分继续侵蚀。奥马尔馆长代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肯文化遗产保护特殊贡献奖”,还邀请他们明年再来参与地下仓库的进一步发掘。
“谢谢你们把这么好的技术带到肯尼亚,”奥马尔馆长握着林野的手说,“这些文物不仅是肯尼亚的财富,更是中肯友好的见证。我们计划在耶稣堡遗址建一个‘中肯海上丝路展厅,把这些文物和你们数据库里的数字模型一起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咱们两国的悠久友谊。”
离开蒙巴萨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桑给巴尔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证明桑给巴尔港也是郑和船队在东非的重要停靠港,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东非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肯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蒙巴萨耶稣堡的明代铁锚3D模型、青花瓷高清照片、刻字木板的图像资料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东非印记”专题页面,用中、肯、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特别开设了“高盐环境文物保护”子板块,详细介绍金属除锈、瓷器封护和土壤盐分控制的方法,为沿海和高盐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非洲各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南非、坦桑尼亚等国的文物部门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勘探和保护;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还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合作,计划明年在 Nairobi 举办“明代中国与东非交流展”,展出耶稣堡遗址的文物和数据库中的数字模型,促进中非文化交流。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肯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肯尼亚网友在留言中分享了当地关于“中国船队”的传说,还有人上传了家里收藏的疑似明代青花瓷照片,希望能得到鉴定。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越南的合作邀请。
“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会安港‘日本桥遗址附近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的重要枢纽,最近在清理河道淤泥时,发现了大量的中国唐代到清代的瓷器,还有疑似明代的船舶构件,但河道水流湍急,淤泥深厚,考古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水下信号检测技术确定文物的分布范围。”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会安港的老照片,旁边写着“会安港,唐至清瓷,丝路枢纽”:“爷爷早就研究过会安港!这里是东南亚最早的‘国际港之一,中国、日本、越南的商人都在这里交易,出土的文物跨越多个朝代,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段的‘活化石。要是能在这里找到明代船舶构件,就能进一步完善明代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航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遗址照片——浑浊的河道里,几名考古队员正在用竹竿探测淤泥深度,远处的日本桥横跨河道,桥上的石雕依然清晰。“会安港的河道淤泥厚,水流急,普通的水下探测方法很难奏效,”林野说,“咱们的防水型青铜罗盘能穿透淤泥,精准检测出瓷器和木材的信号,水下机器人还能在湍急的水流中工作,帮咱们确定文物的位置和数量。而且唐代到清代的瓷器信号特征不同,很容易区分。”
郑队长也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和越南方面沟通好了,下个月你们去越南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会安港遗址。那里的河道淤泥可能含有有害微生物,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防水防护服、消毒设备和应急药品,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蒙巴萨耶稣堡的铁锚3D模型、桑给巴尔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水下机器人、淤泥采样器和消毒设备。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东非回到东南亚,咱们的数据库快要把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都覆盖了。爷爷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欣慰。”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不同文明的友谊之路,每一件文物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会安港的考古发现,可能会填补唐代到清代中国与东南亚交流的细节空白,咱们一定要全力以赴,让这段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继续传承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越南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南海渐渐变成湄公河三角洲,远处的越南海岸线在阳光下泛着绿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会安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跨越千年的海上丝路文物,有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流的历史印记,也有河道淤泥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岘港国际机场,远处的会安港在秋盆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会安港日本桥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岘港国际机场时,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秋盆河的水汽带着湿润的凉意扑面而来,远处的会安古镇在雾气中若隐若现,青石板路和中式骑楼的轮廓隐约可见。林野背着装有水下机器人、淤泥采样器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阮文泰馆长举着“中越海上丝路河道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装,头发梳理得整齐,笑容温和,用带着越南语口音的中文说:“欢迎来到越南!会安港日本桥附近的秋盆河河道,上周清理淤泥时发现了大量瓷器碎片,还有几块带榫卯的木板,疑似明代船舶构件,但河道淤泥最厚的地方有4米多,水流又急,我们的工具根本挖不动,你们的专业设备可算帮上大忙了。”
苏晓立刻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画着会安港河道航线图的那一页,上面用红笔标注着“会安港,唐瓷宋窑,明清商栈”:“阮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写过,会安港是东南亚最早的‘万国商港之一,中国的商船从唐代就来这里贸易,到了明代更是繁华,咱们这次要是能找到明代船舶构件,就能证明郑和船队可能也经过这里。那些木板的榫卯结构,和中国明代的造船工艺像吗?”
阮文泰馆长接过笔记本,看着上面的手绘航线图,连连点头:“太像了!我们发现的木板也是‘企口榫,和我在广州海事博物馆看到的明代古船构件几乎一样。会安港的秋盆河河道,当年就是商船停靠的主要水域,很多中国商人在这里建了会馆,现在古镇里还有福建会馆、广东会馆的旧址。咱们先去会安古镇的工作站,路上我带你们看看那些老会馆,感受一下当年的贸易氛围。”
坐上去会安古镇的汽车,车窗外的越南乡村风光缓缓展开——成片的稻田泛着翠绿,水牛在田间漫步,秋盆河支流上飘着载满新鲜蔬菜的小木船,偶尔能看到穿着奥黛的越南姑娘在河边洗衣。阮文泰馆长指着远处一片青灰色屋顶的建筑群说:“那就是会安古镇,里面保存着很多明清时期的中式建筑,还有日本风格的町屋、法式教堂,是当年各国商人聚居的地方,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秋盆河方向:“我们的水下机器人能在湍急水流中稳定工作,还能穿透淤泥检测文物信号;淤泥采样器可以采集不同深度的淤泥样本,分析文物的埋藏环境;青铜罗盘则能精准识别瓷器和木材的年代。到了河道遗址,咱们先让机器人下潜探测,确定文物的分布范围,再制定清理方案。”
上午九点,车队抵达会安港日本桥遗址。日本桥横跨秋盆河支流,桥身是木质结构,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龙纹,桥头的石碑上刻着“来远桥”三个汉字——这是当年中日商人共同修建的桥梁,也是会安港的标志性建筑。阮文泰馆长指着桥下游的河道说:“文物就是在这片河道里发现的,我们用浮标围出了约500平方米的探测区,现在水流速度约0.8米/秒,淤泥厚度在24米之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野和苏晓立刻登上停靠在河边的考古船,开始调试水下机器人。苏晓将唐代至明代的瓷器信号数据输入机器人的探测系统,林野则检查机器人的推进器和高清摄像头,确保设备能在淤泥和急流中正常工作。半小时后,调试完成,水下机器人缓缓潜入秋盆河,通过船上的显示屏,能看到浑浊的河水和不断流动的淤泥,偶尔有几条小鱼从镜头前游过。
“机器人已经下潜到2米深度,开始扫描,”苏晓盯着显示屏说,“信号探测仪有反应!在前方8米处,有强烈的瓷器信号,还有木材的信号!”
林野立刻调整机器人的方向,朝着信号源靠近。随着机器人不断推进,显示屏上的信号越来越强,突然,一块白色的瓷片从淤泥中露出一角——瓷片边缘带着蓝色的花纹。机器人小心翼翼地用机械臂拨开周围的淤泥,更多的瓷片显露出来,还有一块黑色的木板残体,木板上的榫卯结构清晰可见。
“是唐代青瓷和明代木板!”林野兴奋地喊道,“你们看这块青瓷片,釉色是唐代越窑的‘秘色瓷风格,木板的榫卯是明代的‘燕尾榫,这证明河道里的文物跨越了多个朝代!”
阮文泰馆长凑到显示屏前,看着瓷片和木板,激动地说:“太神奇了!会安港还是第一次发现唐代秘色瓷碎片,这说明早在唐代,中国商船就已经频繁来这里贸易了!机器人能不能再往下挖一点,看看有没有更完整的文物?”
林野操控机器人的机械臂,轻轻挖掘淤泥。随着淤泥被逐渐清理,更多的文物显露出来——有宋代的景德镇青花瓷碗、元代的龙泉窑青瓷盘、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还有一段约1.5米长的明代船舶木板,上面保留着明显的造船痕迹。通过信号检测,确定木板的材质是明代常用的铁力木,与郑和船队船舶的木材一致。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带领越南考古队员,用水下机器人对秋盆河河道遗址进行了系统的探测和清理。他们在淤泥中发现了大量的瓷器碎片,涵盖唐代、宋代、元代、明代四个朝代,总数超过200块,其中一块唐代秘色瓷片保存完好,釉色晶莹剔透;还清理出5段明代船舶木板,最长的一段约2米,上面的榫卯结构完整,能清晰看到当年的造船工艺;在河道深处,他们还发现了一枚唐代的“开元通宝”铜钱和一枚宋代的“元丰通宝”铜钱,铜钱虽然被淤泥覆盖,但字迹依然可辨。
在探测的第五天,水下机器人在河道中心区域,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明代青花瓷罐,罐身上绘着“郑和下西洋”的场景——画面中有几艘大船,船上插着旗帜,船员们正在与当地人交易,虽然罐身有轻微的磕碰,但图案依然清晰。苏晓用防水型青铜罗盘检测,确定瓷罐是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官窑产品,罐身上的图案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描绘郑和下西洋贸易场景的瓷器纹饰。
“这是国宝级的文物!”苏晓激动地说,“罐身上的图案直观展示了郑和船队与东南亚商人的交易场景,为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提供了实物证据,太珍贵了!”
离开会安港前,林野和苏晓帮助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建立了河道文物数据库,将探测到的瓷器、船舶木板、铜钱数据录入系统,还培训了四名越南考古队员使用水下机器人和信号检测仪。阮文泰馆长代表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越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握着林野的手说:“谢谢你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会安港的历史地位。会安港的繁荣,离不开中国商人的贡献,这些文物就是中越友好交流的最好见证。我们计划在会安古镇建一个‘海上丝路文物展厅,把这些文物和你们数据库里的数字模型一起展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离开会安港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柬埔寨的磅湛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磅湛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唐代到明代的瓷器碎片,证明磅湛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的重要港口,进一步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段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越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会安港的唐代秘色瓷数据、明代青花瓷罐照片、船舶木板3D模型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万国商港”专题页面,用中、越、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河道淤泥考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调试、淤泥清理和文物采集方法,为东南亚地区的河道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国际考古界的高度关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考古机构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河道遗址的勘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会安港秋盆河河道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候选遗址,推动中越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越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越南网友在留言中分享了会安古镇的民间传说,还有人上传了家里收藏的疑似中国古瓷照片,希望能得到鉴定;不少中国网友则表示想来会安古镇看看,感受当年的海上丝路氛围。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韩国的合作邀请。
“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仁川港‘月尾岛水下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朝鲜半岛的重要港口,最近在水下发现了疑似中国宋代的商船残骸,还有大量的瓷器碎片,但水下能见度低,水流复杂,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确定商船残骸的位置和范围,还能检测瓷器的年代和产地。”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仁川港的老照片,旁边写着“仁川港,宋瓷商船,中韩交流”:“爷爷早就关注过仁川港的考古情况!宋代的时候,中韩贸易特别频繁,中国的瓷器、丝绸通过仁川港运往朝鲜半岛,韩国的人参、金属器也运往中国,要是能找到宋代商船残骸,就能证明当年的贸易有多繁荣。”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水下遗址照片——深蓝色的海水中,隐约能看到海床上有木质结构的轮廓,周围散落着白色的碎片。“仁川港的水下环境复杂,能见度低,水流速度快,普通的水下考古方法很难奏效,”林野说,“咱们的防水型青铜罗盘能过滤水流和泥沙干扰,精准检测出木材和瓷器的信号;水下机器人装有高清摄像头和探照灯,能在低能见度环境下工作,帮咱们确定商船残骸的完整度。而且宋代瓷器的胎土和釉料有独特的特征,通过成分分析很容易确定产地。”
郑队长也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和韩国方面沟通好了,下个月你们去韩国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月尾岛水下遗址。那里的海水温度较低,你们要提前准备好保暖潜水服、水下加热设备和应急药品,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会安港的唐代秘色瓷照片、磅湛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保暖潜水服、水下加热设备和瓷器成分分析仪。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东南亚到朝鲜半岛,咱们的数据库快要把海上丝绸之路的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欧洲段都连接起来了。爷爷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骄傲。”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是跨越东亚、连接世界的文明纽带,每一个港口的考古发现,都在丰富这段历史的细节。仁川港的宋代商船残骸,可能会填补中韩海上贸易的实物空白,咱们一定要全力以赴,让这段跨越千年的友好交流史更加完整。”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韩国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黄海渐渐变成朝鲜半岛的海岸线,远处的仁川港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月尾岛水下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朝鲜半岛的商船残骸,有中韩古代友好交流的历史印记,也有低能见度水下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仁川国际机场,远处的月尾岛在黄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仁川港月尾岛水下遗址,我们来了!
喜欢。
第22254章 尸易无限(159)[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