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36章 拥立的皇帝让你交兵权,你怎么办?[2/2页]

刷视频:震惊古人 水光山色与人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奴,以赎其罪。
     至于此事是否就此了结……使者未言,莽白也不敢问。
     彼此心知肚明:明军只是不愿战线延长,才允缅王破财消灾。
     待到大清覆灭,缅甸的死期也就到了。
     莽白近臣曾劝:横竖是死,不如联清抗明,清军正面迎战,缅军袭扰后方,或有一线生机……
     话未说完,就被莽白暴怒杖责。
     先前明军势弱,是因孤悬缅境、后援断绝。
     如今诸军合流,若缅甸再有二心,明军回头一击,便能叫缅邦天翻地覆。
     莽白弑兄夺位,本就民心不稳。
     先前擒拿永历帝,以媚清。
     如今又对李定国卑躬屈膝,以媚明。
     更尽失人心。
     缅廷之中已有人暗中串联,欲取莽白首级,以作投明之礼。
     这一切,鳌拜都清清楚楚。
     所以他头痛欲裂。
     更可怕的是,那永历帝竟也学聪明了。
     原本以为他是不甘屈居人下的汉献帝,毕竟吴三桂叛明杀君,天下皆知。
     可他却毫无怨怼,不仅封吴三桂为大将军,更将玉玺拱手相让。
     虽吴三桂在谋士劝谏下暂未接受,但永历对吴三桂所奏之事,一概照准,看都不看。
     吴三桂扮作忠臣,事事请示。
     永历却道:“圣天子垂拱而治,凡军国大事,爱卿皆可自决,不必事事奏请。”
     鳌拜得知时几乎气笑:你朱家若早这般信任臣子,大清又怎入得了关?
     更棘手的是,经此一举,永历声威不降反升。
     吴三桂又喜又恼。
     喜的是永历识相,甘当泥塑木偶。
     恼的是永历被捧成了“圣君”。
     正蓝旗那帮骄兵悍将,每次接到吴三桂军令,都要再三确认:“此令经陛下准否?”
     吴三桂还偏偏不能翻脸。
     就像曹操,纵有称帝之心,亦得毕生扮作汉臣。
     就像司马氏,当街弑君,仍要口诵忠义。
     为何?
     只因自己如何待君,臣下便将如何待己。
     这忠臣的面具,一旦戴上,就再难摘下。
     鳌拜揉了揉额角。
     不幸之中尚有侥幸,至少李定国去了四川。
     清军畏李如虎,若他亲临主战场,只怕军心先溃一半。
     如今唯有指望张德地能多少挡上一阵。
     不指望他做岳武穆,至少做个赵括,能拖白起四十日,也好。
     张德地,汉军镶蓝旗出身,原顺天府尹。
     鳌拜与他深谈后,认定其确有实才,并非空谈之辈,便力荐他为四川巡抚,更请康熙赐下王命旗牌,许他总揽四川军政,先斩后奏。
     在四川,他怎么搞都行。
     纵是养成魏晋门阀、或是唐末藩镇,皆可。
     鳌拜不求他击败李定国,只望他能想方设法,将李定国拖在四川一年……哪怕只是一年。
     康熙轻声问:“相父以为他能挡多久?”
     鳌拜默然片刻,终道:“最多一年。”
     川蜀之地还有闯军余部李来亨等人活动。
     清廷终日宣传张献忠屠川,但究竟是谁真正屠尽了四川……鳌拜心知肚明。
     一年,已是预估了蜀道之难、考虑了张德地之能的结果。
     换个人去,恐怕半年都守不住。
     康熙望着天幕上闪烁的字句,忽然低声问:“相父……朕会成为蜀后主吗?”
     鳌拜心头一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禅败了,尚能乐不思蜀。
     大清若败了,只会被千刀万剐。
     但这话他不能说,只得缓声道:“陛下最不济……也是元廷中的元惠宗。”
     元惠宗,即元顺帝,北遁草原,保有余疆。
     闻言,康熙有些失望,又有些释然。
     眼神一动,似得了几分安慰,康熙随即振作道:“朕这便给张德地去信,只要拖住李定国一年,便是大功一件,朕为他抬旗、封爵。”
     鳌拜没有打击康熙,只是欣慰地笑了笑,点点头,表示可以这样做。
     殊不知,刚出北京没多远的张德地,在马车上,指尖拂过地图上川蜀的山川河流。
     已经计划着如何收拢川蜀大权,然后投明。
     心腹劝道:“大人,是不是想办法把老太爷、夫人、公子、小姐接出来?”
     鳌拜自然有钳制张德地的手段,那就是他的家人。
     张德地不仅将妻儿老小留在京中。
     为了取信鳌拜,他还变卖祖产,将金银悉数存于京城宅内,甚至将几房近亲也接去北京,以示绝无二心。
     若不如此,鳌拜怎么可能就凭他口头几句表忠心的话,就放心他总揽川蜀大权。
     张德地摇了摇头。
     “想当年,我不过一微末书生,先帝托我卧底重任。”
     “吾奉崇祯陛下令,蛰伏至今,只为光复大明!”
     “区区家小,何足道哉?”
     张德地出生于万历十九年,他口中的先帝指的是崇祯。
     汉八旗、汉臣投明造反,都会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说自己是崇祯帝安插的卧底,奉命投降清朝。
     吴三桂一方,对这种人,只要不是罪大恶极、引起民怨的,几乎来者不拒。
     毕竟第一个说自己是崇祯卧底的人,就是吴三桂。
     而且吴三桂这个卧底,还是得到了崇祯时空的崇祯帝认可。
     崇祯此举,既为安本时空的臣子之心,也为了帮康熙时空团结反清力量。
     不过,一群人说自己是卧底,崇祯只认了吴三桂一个。
     崇祯说间客,即卧底,是三个人在负责,互不统属,分别是:吴三桂、李定国、郑成功。
     你们是不是他们发展的卧底,朕不知道,找他们去。
     卧底身份,李定国是天幕亲自认可的民族英雄,并不需要。
     郑成功也是天幕认可的民族英雄,即便没有天幕,人家还是国姓爷,也不需要。
     但吴三桂就很需要了。
     卧底忍辱负重,终于光复大明,和一个奸雄、叛徒、三姓家奴,逼不得已造反,这两者的概念可不一样。
     所以,吴三桂接纳了很多自称卧底、投降清朝的士绅、官员,并承认他们是卧底。
     就是为了有人帮自己摇旗呐喊。
     既是帮他们,也是帮自己,弄出一套岁月史书。
     张德地的心腹听到‘先帝托重任、卧底,就知道自家主子是下定决心不要家人了。
     爹早晚会没,媳妇没了再娶,儿子没了再生,钱没了再挣。
     但投明投晚了,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心腹又劝道:“老爷,可是……”
     张德地只是再度摇头,目光冷彻:“他们的死,若能换来大明复兴,便值得!”
     “唉……等将来光复大明,我奏请圣上,敕封他们为城隍吧。”张德地叹了口气,挤出一滴泪水。
     心腹不再多言。
     他知道主子心意已决,又何须再劝。
     往好处想:主子带自己入蜀,至少证明在主子心中,自己比主子的家人更重要。
    喜欢。
  

第536章 拥立的皇帝让你交兵权,你怎么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