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42章 赵括被迫称王。[2/2页]

刷视频:震惊古人 水光山色与人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为赵括拟定封号为“代”,爵定为“公”。
     虽列国早已纷纷僭越称王,但既请天子出面,面子上总需恭敬些,表面功夫得做足。
     至于受封后赵括自称“代公”还是“代王”,秦国便不管了。
     消息传回邯郸,赵王勃然大怒。
     国土沦丧已属奇耻。
     力不能及,夺不回来,忍痛认了也罢。
     但如今暴秦竟还要逼他割让国土,予本国败将赵括,助其立国?
     地割予秦国,尚可对列祖列宗辩解是力战不敌,不得已而为之。
     若割予叛臣赵括,愧对先人,徒惹天下嗤笑!
     祖宗基业,岂容如此儿戏!
     列祖列宗怕要气得从陵墓中坐起来!
     而且赵国只是侯爵,他赵括一个废物、叛徒、降将,他的代国居然是公爵!!!
     这特么的还有天理吗?
     还有王法吗?
     婶婶可忍,叔叔不可忍。
     赵王坚决不允!
     得知赵王反应,嬴稷不怒反喜。
     因为这正中了麾下谋臣的预判。
     当初提出此策时,嬴稷还很担忧。
     若赵括受封后立刻自降身份,率众归附赵国。
     秦国等同于将这四十万人白白送还,岂非竹篮打水一场空?
     谋臣们谋臣却笑他多虑,理由有三。
     其一:赵括之忠,未必如铁。
     其二:新立之国,意味无数崭新爵位、官职、上升通道,巨大利益当前,那四十万降卒岂愿放弃触手可及的荣华,回赵国再做普通兵卒?
     其三:即便赵括忠心耿耿,四十万人皆为国士,以赵国王室一贯的“优良”传统,也必会自毁长城,逼反他们。
     如今赵王反应,恰印证此论。
     嬴稷立刻派人将赵王“宁予暴秦,不予家贼”的态度,大肆宣扬。
     尤其重点在赵国内部与降卒营中散播,将“阻碍降卒归家”的罪责全数推到赵王头上。
     “非我嬴稷不欲放诸位生路,实乃汝王不愿汝等归家团圆,逼汝等赴死!”
     降卒哗然,赵国民意汹涌。
     四十万降卒背后是四十万个家庭。
     这股汹涌的民意,赵廷难以承受。
     最终,赵王被迫妥协。
     但他私下仍遣使密会赵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虽你贵为代王,然终是赵人,待我国缓过气来,你我兄弟之国当携手共雪长平之耻。”
     嬴稷对此早有防备,他要求赵括及四十万降卒共同对天幕立下誓言。
     他并未不切实际地要求他们发誓永不攻秦。
     血海深仇非一誓可解,何况天幕好像也不管誓言。
     即便天幕管束誓言,他们恐怕拼尽最后一口气,也要死在攻秦的路上。
     他所要求的誓言极为刁钻。
     命赵括立誓:“永不自降身份,向赵国称臣。”
     命四十万降卒立誓:“永生效忠代王赵括一人。”
     誓词简单而恶毒:“有违此誓,子孙后代皆如司马氏一族,身死族灭!”
     自天幕现世,透露后世社会制度梗概后。
     诸子百家思潮涌动,各国思想家竟推演出一个惊人结论:
     当此末世,旧制将崩未崩,新制未立。
     贵族、皇权、官僚、士绅的利益网尚未如后世那般盘根错节。
     若科技能跟进,反而是最有可能实验并接近后世制度的时代!
     ~
     各国皆是在不断变法图强中存续至今,对变革并不陌生,甚至乐于尝试。
     当然,前提是不革到自己头上,把自己革没了。
     各国对这群蜂拥而起、提出各种激进或保守方案的思想家们头痛不已。
     杀又杀不得,杀之怕担恶名。
     撵又撵不走。
     今日你偷偷送几十个去邻国,明日邻国又悄悄送回百来个。
     大家心照不宣,皆行此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嬴稷看准此点,顺势提议:将这些麻烦的思想家统统送往新立之代国。
     美其名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跨越数千年的制度岂能直接套用?
     总需一块“试验田”先行验证,岂可贸然行于华夏全境?
     对此,代王赵括初时严词拒绝。
     这群人物一来,代国内部必先吵翻天,莫说复仇攻秦,能不自乱阵脚便是万幸。
     思想家们同样抵触。
     谁不知这“代国”只是你秦王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
     待你秦国缓过劲来,东出灭赵之时,顺手便将代国碾碎。
     你们秦人素不喜我辈学说,届时刀兵无眼,“误杀”我等,再假惺惺哭奠一番,我们岂非枉死?
     然秦国意在离间赵、代,而山东六国也欲甩掉这些烫手山芋,迫切将此等麻烦人物送出。
     于是多方博弈下,一个前所未有的奇景——史上首个“永久中立国”兼“永久特别行政区”在天幕见证下诞生。
     周天子携战国七雄共同立誓:只要代国仅保有维持国内稳定的武装,永不对外扩张,并接受各国监督,七国便承认其永久中立地位,永不犯境。
     为安思想家之心,各国又追加誓言:无论将来天下由谁一统,代地将永远作为特别行政区存在,只要不违逆统一王朝的大政方针,可自行其是。
     如此,六国(除赵国外)欣然甩脱包袱,思想家们喜获理想试验田,可谓皆大欢喜。
     唯二郁闷者,大抵只有赵王与赵括。
     赵王郁闷,是因既失疆土,又失数十万青壮劳力。
     虽人还在,却已非赵民。
     幸而赵括承诺:不将这四十万士卒的家眷迁往代国。
     且保证此后降卒若得二子,必择一子送归赵国本家族内抚养,承继赵人身份。
     若非有此承诺,赵王绝无可能同意割地。
     赵括郁闷,则是心知自己这“代王”,实则与东周那位窝囊的周天子无异,甚至更为尴尬。
     未来,他必周旋于四十万基本盘与那群理想主义的思想家之间,左右调和,疲于奔命。
     他需稳住军心,因那是他立身之本。
     他也需保护思想家安全,各国虽厌其论,却不愿见他们死于非命。
     因为,各国皆存“摸着代国过河”之心。
     若思想家在代国搞出良政,各国便可借鉴修改,拿来己用。
     若搞出恶政,各国亦可对内宣称:看,后世良法并非皆合时宜,幸而未在全国推行!
    喜欢。
  

第542章 赵括被迫称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