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当初汉朝和匈奴五争车师,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朝廷坐视不管,他今天敢打焉耆,明天就会去打伊吾,再往东,就是凉州了。”
     “这不是钱粮能计算的,若是坐视不管,高昌坐大,西域门户洞开,将来所耗费钱粮兵力,就不止如今了。”
     杜如晦点头。
     “没错,更何况,如今西突厥刚刚安定下来,陛下才派遣使者前往,册封可汗,这个时候出兵攻打高昌,敲山震虎。”
     李世民亦是点头。
     “侯君集,征伐的事情,你先做准备。”
     “是。”侯君集应声。
     “朕已经着人给鞠文泰送诏书,让他亲自来长安见朕了。”李世民说道:“朕倒要问问,封闭大唐与西域之间的贡道,攻打焉耆,他想要干什么!”
     “焉耆的人口和财产,怎么拿的,怎么送回去!”
     庄子上,李承乾接到了来自翠微宫的书信。
     书房里,李承乾的脸上一脸凝重。
     “大唐,要对高昌用兵了。”
     李承乾心里清楚,给焉耆讨公道,平叛,这些都是师出有名。
     目的和师出有名是两码事。
     最重要的是贡道,还有棉花地。
     这两年棉花推广开之后,大唐对于棉花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了,仅仅只是高昌的话,满足不了大唐的需求。
     大唐各地,已经零零散散有开始种植棉花的庄户了。
     可是,大唐的地,用来种棉花的越多,种粮食的就越少。
     衣食住行,棉花是衣,粮食是食。
     都很重要。
     更多的棉花,意味着价钱还能再降一降。
     百姓能够穿的起棉衣,就意味着,冬天路边能少些冻死的人。
     “愁什么呢?”李复乐呵呵的抱着孩子进了书房。
     李韶要去巡视庄子上,所以孩子就归李复带。
     “翠微宫来信,大唐或许要对高昌用兵了。”李承乾说道。
     李复微微颔首。
     “早就预料到的。”
     “西域太大了。”
     “西域三十六国只是个统称,千百年来,西域的小国,更迭不断,那一片,乱糟糟的,今天你灭了我,明天我打你,都是很正常的。”
     “以前不管怎么乱,没人管。”
     “哪怕是前隋的时候,说杨广是圣人可汗,他也不管,只要人家跑到长安或者是洛阳,给他进贡一些特产,跪在他面前吹捧他一番,他一高兴,大笔的赏赐就送出去了。”
     “人家只是付出了一点吹捧,就能得到大笔实质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漂亮话谁都会说。”
     “西域之间的征伐,前隋是不管的,也管不了,隋炀帝的注意力,都在辽东之地。”
     “有一定的高瞻远瞩,但是操作起来,一言难尽。”
     杨广大手一挥,给予番邦诸多赏赐,这是裴矩亲口说的。
     里面也有年轻时候的裴矩的手笔。
     所以老了后悔,临死前把以前后悔的事儿都说了个遍,这也是要给后来者累积经验。
     成功的,可以汲取,失败的,可以规避。
     “大唐经略西域,要吸取前朝的教训,该给他们教训就给他们教训。”李复说道。
     “但是,魏大夫说,出兵攻伐高昌,对于大唐来说,也是负担。”李承乾说道:“虽然大唐现在能够负担的起,但是在魏大夫看来,这是赔本的买卖。”
     “魏公只算了眼前的经济账,这是他一个谏臣应该做的。”
     “但是长远来看,政治和战略这两笔账,也是要算的。”
     “这并不是赔本买卖,大唐的支出,未必不能在战争的时候,变成收益。”
     米国佬还收割全世界呢。
     霸权。
     各方面的。
     “高昌这两年做棉花生意,加上地处贡道,劫掠焉耆,恐怕如今家底也不薄了。”李复笑道。
     “第一,高昌这几年来的经略,攒下了足够的家底,能为军队补给。”
     “第二,棉花,如今大唐棉花需求日增,仅靠高昌输入,不仅价格受制于人,数量也远远不够。拿下高昌,就意味着我们直接掌控了最好的棉花产地之一!将来可以在高昌广植棉花,由朝廷直接管控经营,其利源源不断,岂是区区一次军费所能比拟?这叫做‘夺其地,取其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邑同样是如此。”
     “第三,贡道畅通带来的长远贸易税收和安全价值,更是无法用一次军费来衡量的。商路安全繁荣,西域诸国乃至更西方的商队才敢放心往来,这其中的抽税和带来的经济活力,又是一笔巨大的长期收入。”
     “所以,看似花钱打仗,实则是为了夺取一个能下金蛋的母鸡。这笔账,要往远了算。”
     “高昌为什么要打?给焉耆出头是个借口,杀鸡儆猴才是真的,你阿耶是天可汗。”
     “是当初他们来长安,在太极宫共同跪求,给上的尊号。”
     “这岂能如同圣人可汗一般,只是个名头?”
     李复将怀里的狸奴放在地上,看着他在书房里自由活动。
     一边看孩子一边给李承乾解释。
     “你阿耶跟我说过,西域诸国,畏威而不怀德者居多,他们没有中原仁义礼智信这一套。”
     “谁拳头大谁就是老大。”
     “今日高昌敢如此放肆而大唐不出兵,明日就可能有更多国家效仿,阳奉阴违,甚至勾结西突厥残余势力。到时候,西域烽烟四起,大唐需要投入的维稳成本会比如今高出十倍百倍!”
     “现在用一场干脆利落的灭国之战,彻底震慑所有心怀不轨者,换来西域长久的相对和平与顺从,这笔战略账,难道不划算吗?”
     这叫什么?
     打得一拳开。
     当然,没有免得百拳来,现在西域诸国,哪儿敢在大唐面前呲牙?
     牙给他掰断。
     古往今来,许多事情,许多道理,都是共通的。
     李复讲述这些,能够借鉴的东西可太多了。
     只可惜,只能说道理,不能讲事迹。
     真要是说讲事迹,赤水包围圈反复横跳的事儿,跟谁说谁都觉得你踏马净吹牛逼。
     所以,纵观西域这点事儿,这样说来,也就不新鲜了。
    喜欢。
  

第1569章 出兵[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