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词出现的时间很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建立时。”
     “最开始时是指中央之国,但在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之后,这个词就代表着我们国家。”
     “不管是大元,还是大明,其实都可以叫中/国。”
     “《尚书·梓材》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阙疆土与先王,《诗经·大雅》亦云‘惠次中/国,以绥四方。”
     “先秦时期也有相应的记载,如《孟子》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得志行乎中//国。”
     “汉朝司马迁《史记》中称汉朝统治区域为中/国。”
     “唐朝这个词成为成为诸国公认的政权称谓,《唐会要》中记载吐蕃对大唐就是用这个词称呼的。”
     “宋朝如《资治通鉴》等典籍常以此二字自称。”
     “到元朝,忽必烈在《建国号诏》中便明确以‘中/国自居。我朝太祖《谕中原檄》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将‘中/国与‘中华等同。”
     “所以,中/国才是我们国家的名字,数千年来,不管是周、秦、汉、唐、宋、元、明,这都是在某一个时期我们这个国家的姓。”
     杨轩看着朱厚照,缓缓道来。
     听着杨轩的话,朱厚照下意识点头。
     “所以我们这个国家现在姓明,对吧?”
     “没错。”杨轩点点头。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概念,即——中华民族。”
     “不管是汉族,还是瑶族、苗族、蒙古族,亦或者是其他民族,只要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认同我们的文化,便皆是我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要解决民族问题,就需要让所有人都认同这个概念,让各民族的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你若是能够完成,那这便是一项不输于大一统的功绩。”
     “这是能够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凝聚力的。”
     朱厚照看着杨轩,发自内心的佩服,不愧是老祖宗啊!
     他也看过不少书,却从没有听说过这个概念。
     同样也清楚,若是能完成这件事,绝对是一桩功在千秋的大功绩。
     今后再遇到外敌入侵的话,百姓们就不觉得这就是改朝换代了,而是敌人要将我们亡族灭种。
     各民族会团结起来反抗侵略。
     “中华民族”四字看似简单,但却意义非凡。
     这是整个民族进步的一大步。
     打破“华夷之辩”,以多元混合定义共同体本质;
     为抵御外侮、构建强国提供了理论基石。
     是凝聚各民族,两万万百姓的精神内核。
     这么多年下来,结合历史,杨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百姓的思想被严重束缚。
     就算是有外敌入侵,百姓也不知道为什么而战。
     国家强大的时候自然不怕,但这只是武力,封建王朝不可能长盛不衰。
     最重要的还是百姓的思想,让他们明白改朝换代与外敌入侵的区别。
     杨轩现在提前数百年提出这个概念,就是想要将百姓们的思想武装起来,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知道是为什么而战。
     ……
    喜欢。
  

第153章 一个概念[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