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白银,刘瑾认为,边方官员屡奏银钱缺乏,既有内外官员合谋盗取国库银两之嫌,又有浪费之弊。
     于是,就此罢革年例银,将一应官员问罪。
     在军事方面。
     刘瑾对勋臣世袭增加了比试环节。
     在明代,以军功授封公、侯、伯爵位的臣僚,谓之勋臣,明朝坚持由勋臣出任五府掌印、京营提督、南京守备等高级军职。
     但是,勋臣是世袭的,在这样的制度下,大多都是纨绔子弟担任高级军职,他们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反而加剧了军政的废弛。
     于是,便有御史奏请:“公侯伯以下应袭子孙送武学,三年无成者,递降其爵。”
     兵部认为“有碍成法”,便变更为“惟试而不中者,虽听其袭,而减其禄赐之半”。
     换句话说就是世袭的时候还是要比试,没有通过的话,爵位不用递减了,但是要减少俸禄。
     军事方面除了以上一点外,还调整了军事部署,如军队调防,添设将领。
     以上种种,便是刘瑾的掌权期间的正面影响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基本上都是得罪人的事,文官集团,武将勋贵基本上都得罪完了。
     这要是换做朱厚照自己去做的话,还不知道要受到多大的阻力,能不能干成,能干成多少还不知道呢?
     换一个奸佞来的话,或许就能干成了。
     当然,刘瑾掌权期间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
     如变革局限性、余姚人勿授京官、偏私家乡、开设内行厂、收受贿赂、滥用罚米法、提升镇守内臣的职权等。
     利用内行厂迫害官员、清算反对自己的势力、控制言路、打击正直的官员等。
     总之,刘瑾绝对算不上是什么好人,他有野心,有欲望,滥用职权,仗着身后有皇帝撑腰,残害百官,大肆收受贿赂,安化王叛乱也和他有脱不了的干系。
     而从始至终,朱厚照也只是将刘瑾当做一个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
     如今的刘瑾已经没有什么利用的价值了,朱厚照自然没打算再留着。
     处理了刘瑾,也算是安抚一下百官,给百官一个交代。
     但,刘瑾掌权期间,所实施行的种种政策,严重损害了文武百官以及勋贵等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上奏朱厚照,要求废除刘瑾掌权期间施行的种种政策。
     这一点朱厚照自然是不可能同意的,他费了这么大的功夫,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杀了刘瑾,为的就是革除弊端,怎么可能再恢复以前的政策呢?
     反正不管百官如何上奏,他就是不同意。
     与此同时朱厚照也开始筹备面向民间的邸报。
     他召集了一批读书人,收服对方的心,便开始轰轰烈烈开展事业。
     中华民族的这个概念,他不想再拖了。
     做这件事,朱厚照并没有去和朝臣们商议,因为在辽东的时候,他早就和杨轩商议过了,其中的细节也已经完善。
     该怎么做,都在他的脑子里呢!
     随着面向民间的邸报的问世,也是在民间和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朝堂上的人精们也很快就意识到,这是掌控舆//论的强大工具。
     ……
    喜欢。
  

第166章 刘瑾的功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