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章 要重用,也要防备[1/2页]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两广总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定国沉默良久。
     他无法否认杨轩的话,或许他还能够找出很多理由,但那是因为立场不同,看法自然就不同。
     在前来京师的路上,他想了很多。
     跳出当局者这个角度再去想杨轩刚刚的那些话,李定国觉得还是很中肯的。
     打天下可不是光会打打杀杀就行的,还得会交朋友。
     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才。
     起义军内部基本上都是莽夫,地盘少的时候,还没什么问题,但当地盘大的时候,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老朱当初打天下的时候,是相当缺少人才,很多地方让武将去主政。
     毕竟那个时候,是整个天下都缺读书人。
     就连老朱统一天下之后,很多地方的主政官员都是直接从当地找的地主豪绅,就因为他们在当地有威望,还读过书。
     天下刚刚统一,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所以很多问题老朱直接就忍了下来。
     他深刻意识到人才的稀缺,所以开科取士,并给读书人免税的优待。
     可慢慢的他发现,录取的学子背景不简单啊,或者说教育资源被垄断,最底层的百姓接受不到教育。
     时间一长,整个朝堂就会变成一潭死水,社会的上升渠道彻底被封锁,底层没有了上升渠道,这是要出大问题的。
     而且这样下去的话,这大明还是他们老朱家说了算吗?
     于是洪武五年第三次科举,只进行了乡试,连会试都没有进行便被老朱叫停。
     洪武六年至洪武十六年期间,十年时间科举暂停,改为举荐制。
     然后十年时间,鼓励教育,兴建学校,设立县学、府学、国子监三级体系,选拔学官,并将教育工作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
     正是因为老朱对教育的重视,读书人才渐渐多了起来。
     说个笑话,老朱要是没有鼓励教育,兴办学校,后面哪儿有那么多的官员给他杀?
     为了降低底层百姓的学习成本,他规定了科举只考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
     尽最大的可能给了最底层百姓的相对公平。
     虽然发展到后期,尤其是到了清朝时期,八股文成为了禁锢思想的工具,但不可否认,这是最底层百姓成本最低且唯一的上升渠道。
     看待问题不能片面的看,只盯着坏处。
     要辩证的去看。
     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规定考试内容,进行八股取士,已经是对最底层百姓最公平公正的方法了。
     教育成本这个问题,是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的。
     不这样做,那些地主士绅,豪门贵族,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远不是最底层百姓能够想象的。
     两百多年下来,大明不缺读书人,按照识字率百分之十五的比例看,几千万人还是有的。
     如果大明以后要进行工业化的话,那么这几千万的读书人就是最大的优势。
     全面开展扫盲教育,成本太高,朝廷根本支撑不住。
     饭只能一口一口的吃。
     几千万人,除去那些童生以下的,数量依然不少。
     这是一股极为庞大的力量,起义军竟然将他们拒之门外。
     尤其是张献忠在川蜀屠杀读书人的举动,更是引起了整个阶层的反对。
     读书人要是玩起心眼来,防不胜防。
     仅仅是得罪读书人这一条,起义军就注定了难以成功。
     李定国反思了杨轩的话,也认识到起义军到底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
     怪不得杨轩叫他们流寇呢!
     杨轩看着李定国反思的模样,并没有打搅。
     李定国并不笨,他能够

第25章 要重用,也要防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