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慎就会遭到言官们的弹劾。
而一旦获得了“入朝不趋”的待遇,那么也就意味着权臣可以不用再像其他大臣那样小步慢跑着去觐见了,可以像正常人走路那样无拘无束的上殿,在外逛街啥样,在朝堂之上觐见就可以什么样,大摇大摆的,风风光光的,反正就是能够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的走路。
剑履上殿:在秦汉时期,普通臣子不管是多大的官多大的权,上殿觐见皇帝时,都必须要脱鞋光脚,那些备受信任的老臣顶多给留双袜子,同时身上的佩剑武器也一定要取下,身上不能带寸铁,以示对皇帝和皇权的尊重,否则会被攻讦有刺王杀驾的嫌疑。
因此顶级权臣获得剑履上殿的特权之后,就可以佩着剑穿着鞋上朝,拥有可以直接对皇帝造成极大杀死的能力和武器。
所以剑履上殿中的“剑”指的是古人挎在身上的宝剑,“履”在古语中的意思是鞋子,因此顾名思义,剑履上殿的意思就是挎着宝剑穿着鞋子上殿觐见皇帝,这也是一项很高的特权了
赞拜不名:赞拜不名也称谒赞不名,当大臣在朝见天子的时候,一般都会被挡在宫门之外,等到皇帝想见谁的时候,就让太监对外大喊:“丞相某某某觐见”,亦或是“大将军某某某觐见”等等。
这是因为古代上朝议政时,因为官员数量很多,皇帝不可能把每个人都记住、记清,因此臣子如果向上奏事,就必须由赞礼官向皇帝通报其官职及姓名才行。
而一旦获得了赞拜不名的特权,太监或赞礼官喊权臣的时候就不能直接提其名字了,只可以提其官职、身份。
因为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一件十分不“礼貌”的事情,除非你是别人的上级或者是长辈,否则直呼其名就是一种嘲讽、看不起的意思。
而在宣人觐见的时候不提权臣的名字,就是“为尊者讳”是意思,而当连皇帝都不提权臣的名字的时候,实际上就隐晦的体现出了权臣的身份和皇帝是平起平坐的意思,由此可见“赞拜不名”的待遇之高。
诏书不名:意思跟赞拜不名差不多,诏书不名就是说皇帝下发给臣子的诏书圣旨上一般都会写上该大臣的名字和官职,但是在给拥有“诏书不名”特权的顶级权臣诏书上却不会有其名字,只会提到其身份职位,也带有“为尊者讳”的意思。
出警入跸:这个本是只有帝王才能享有的待遇,即帝王出入时警戒清道,禁止行人来往,也就是古代交通管制的意思,而把这项特权赠给权臣们,其实也就表示着该权臣实际上与皇帝权利平等了。
这五项特权获得任何一项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更何况一次性集齐了五项,自汉高祖刘邦开国以来,只有区区数人获得过这几项殊荣,比如曹操董卓司马昭这样的名副其实的大权臣就曾获得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三项特权,而桓温现在也获得了这三项特权,再加上之前司马丕刚登基时赠予的假节钺、赐其羽葆鼓吹一部这两项特权,但就从特权上来看,桓温已经和曹操司马昭等人一个等级,成为了晋朝成立以来最大最有权势的大权臣了。
有了这三项特权加身,桓温连走路都是轻飘飘的,当然,荣誉归荣誉,理想还是不能丢的,在经过仔细的调研与周密的部署之后,桓温决定正式在全国推行土断。
第304章 权臣五项特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