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是闺女回门的日子。
家家户户嫁出去的闺女,在这一天都要带着孩子老公回娘家。
小雪早早就起了床,把孩子们今天穿的新衣服都准备好。
等到孩子们醒来,就赶紧穿棉衣,套外衣。忙活了起来。
也许对每个女人来说,娘家都是她内心最亲近的地方,是她一生都驶不出的心灵港湾。
小雪今天给童童棉裤外边穿了一条盘带裤,梳了个小偏分头,帅帅的,像一个小王子。
把瑶瑶乌黑发亮的头发扎起了两个尖角,上面别上两个精致的发夹。
额头中间点了个圆圆的红胭脂。
白净白净的脸庞,这一打扮,活脱脱像一个脚蹬风火轮的那吒。
徐枫去后院转了一圈,回来看到两个孩子的打扮,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以徐枫的眼光来看,这算老土,但想想自己是回到了几十年前,再想想平时看到的街上人的打扮。
还好,这样的打扮,还算是最漂亮的。
徐枫高兴地抱起瑶瑶,想在脸上亲一口。
瑶瑶赶紧把他推开:
“爸爸,不能亲,会把我头上的红胭脂亲掉的。”
引得徐枫和小雪都笑了起来。
初二回娘家,闺女是需要给爹娘蒸油糕的。
刘师傅和刘嫂前天就把小雪去娘家拿的油糕蒸成了。
所谓油糕,就是把七八斤发面揉得油光发亮,擀成面片,洒上油,盐,五香粉。
然后卷起,整理得漂漂亮亮的,两头用线绳勒两条花纹,把两头切整齐,放在大笼上蒸。
因为馍太大,一般得蒸一个小时才能蒸熟。
蒸熟之后,用筷子头蘸上红色胭脂色,在白白胖胖的大馍上,点几朵小花。
ok,一个一尺多长,半尺多宽的油糕就成了。
一般是蒸两个,用包袱包了,小心地掂到娘家。有些讲究的怕蹭坏了,放在托盘上,用包袱四角系好,担着去。
这是豫中一带回娘家的最大礼节。
到了娘家,娘家就会把油糕切开,给自己亲近的本家或乡邻一家送一块。
分享闺女养成后回报的喜悦。
孩子打扮好了,刘嫂把油糕也包好拿了过去,小心地放到了车后备箱中。
他们开车出门,去商店又给侄子侄女买了一堆零食,满满两大袋。
雪儿想得很周到。娘家一袋,婆家一袋。
徐枫开上车向王村而去。
路上,满路都是回娘家的人。
那时交通不发达,闺女找婆家,孩子订媳妇,基本上都是在方圆左右找。
因为他们的脚力所及范围也就那么大。
十里八乡,说起谁家,问不上三个人都能把祖宗根底打听得一清二楚。
逢年过节走亲戚基本靠步行。
村与村相隔也就是五六里路,大不了一二十里路,走着是不在话下的。
今天初二,路上人流成群。
大部分是走着的,也有人是赶个毛驴拉的架子车,男人坐在车杆上赶着驴,架子车上坐了老婆孩子,放着油糕。
还有个别比较拽的,刚结婚的,骑个自行车,女人坐在后坐上,怀里抱着油糕。
从走着的人身旁骑过去。认识的相互打个招呼,都能引得人们羡慕的眼光。
像徐枫这样能开上如此高档小车的,附近村庄还真没有。十里八乡是第一户。
就连首富马富财买的也是二手的面包车
第171章 初二回娘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