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需要朋友,所以青青的助人为乐的行为被彤彤冠上“可怜她”、“同情她”、“施舍她”的标签。
所以即使这样,青青依然没有成为彤彤的朋友。
直到班里的辅导员叫上青青来办公室商量谁能拿到贫困奖学金的名额。辅导员是位女性,而且还是高知识分子的女性,不仅在校担任辅导员一职,还在外面一家上市公司担任律师。
所以辅导员秉着公平公正的态度,特意叫上青青过来商量,因为青青是班长,掌握了很大一部分话语权。
而青青义无反顾的投上了彤彤一票。
因为彤彤的生活相对于其他有着丰厚物质条件的同学来说,她是捉襟见肘的,用的手机还是老派的洛基亚,包括吃饭也只是简单打两个素菜,还有免费的紫菜汤,这就算一餐。
平时勤俭节约,还做了一份兼职,在食堂给同学打菜,这样就可以获得一个小时8块钱的报酬。
青青拿出这些实实在在的“证据”,说服辅导员。而辅导员铁面无私:“这个事情我要去调查调查,到时我再问问其他人的意见。”
这个时候青青就召集其他同学都投上彤彤,这样彤彤就可以领到五千元的贫困奖学金。青青这不是拉帮结派,而是出于真心实意。
其他同学虽然对彤彤的印象仅限于她不说话,不合群的“人设”,但她确实比其他任何人更需要这笔贫困奖学金的。
彤彤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知道青青为自己做的努力,一反常态,主动拉近跟青青的距离。
因为在她贫瘠的青春里,有青青三番五次的帮忙,不嫌弃她家庭贫困,让长期处于“低人一等”的彤彤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后来彤彤在电影院看了一部关于学生时代的电影,讲诉她们一群人后来的命运。彤彤还把这部电影的概述写成了一篇作文,发表到学校的文艺部。
第29章 友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