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后半年,夏霜宁的二手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她如今只是偶尔在周边逛逛,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收拾这些东西,等着顾客上门。
几个月的时间,相熟的人都知道夏家的地址,有要换钱的的会自己带着东西来卖,想买的也会没事过来寻摸。
有陌生人询问,那些人还给指路,比之前轻松了很多。
夏露莹最开始想给她娘构建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而发传单是最快捷的方法。
奈何识字的人不多,只能放弃,没想到她娘自己就把生意做成了这样,真是天生做生意的料。
由于夏家的位置离乡下比较近,附近村子里的人也会拿东西来这边换钱,有时还会带果蔬和粮食,需要的时候夏霜宁就会买下来,给的价格也公道。
夏霜宁在整个凤山县包括各个村子里都是出了名的,她认识的人多,人脉也特别广。
1954年,国家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了公私合营,她们这个小二手店虽然算不上企业,但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县里开一个旧货回收公司,夏霜宁用那些还没来得及卖出去的货物当敲门砖,给自己在这个公司找了份工作。
跟之前在家时没区别,依旧是每天收货卖货,不过清理不用她管了,有专门的人做。
因为她经验丰富又捐了将近三百块钱东西,即使没有文凭公司给她的工资也不低,一个月有28块钱。
她经营二手店两年,早期的成本都回来了,盈利大概在两千左右,捐出去一些换安稳很合算。
这一年夏露莹跳级上了初中,开始学习俄语。
初中离夏家比较远,但是离夏霜宁工作的地方很近。
每天放学,夏露莹都会去母亲的柜台上写作业,然后两人一起回家。
也是在这一年,全国开始了大面积的干旱。
夏露莹还是听别人谈论地里收成减少的时候才知道这件事,但她隐约记得三年自然灾害好像不是这一年开始的啊。
管不了那么多了,现在存粮食才是最重要的,好在家里的地下室早已建成,全存上粮食娘俩十年也不一定能吃得完。
夏露莹没去乡下收粮食,这种灾害,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农民,死亡率最高的也是他们。
娘俩在放假的时候把周围的各个县城都转了一圈,趁着天黑拉回来一车车粮食存在地下。
还有蔬菜,两人把能种的地方全都种上了。
有些熟得快的,二十多天就能吃,还种了好几茬。
收割下来晒干能存很久,虽然不如新鲜的好吃,但也比以后营养不良,身体出问题要好。
这一年冬天,温度要比前两年低很多,但却只下了两场雪,明年应该又是一个大旱之年。
果然,第二年从年头到年尾都没下过一滴雨。
夏家院子里有一口井,以前从上面就能看到水反射出来的光,如今里面幽深一片,每次也只能打半桶水上来,还有很多泥沙,需要过滤才能使用。
街上的人脸色都
第17章 改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