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2章 新的道路[2/2页]

1980正当年 淮南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   从外地来的打工人,也基本厮混在黄浦江沿岸,扛大包、开大车、种菜,全是苦活重活,哪怕是扫大街都轮不到外地人,环卫工可是有编制的。
      “第三方”这种高级的雇佣形式,还没有在国内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浦江为楚国春申君的封邑,这就是后来称为“申城”的原因。
      到明代,长江下来的淤泥渐渐把河口一带堆积的越来越高,沼泽变成了平地。
      松江府取代了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扬州,1842年开埠以后,又取代了羊城,成了全国最大的贸易经济中心。
      是远东最大也是最繁华的城市!
      车子停靠在黄浦江边上,李林隔着老远就闻到了一股腥臭味,一头死猪,密密麻麻的蛆虫在里面钻来钻去。
      “娘的。”
      本来意气风华的李林,赶忙背过身,眼不见心不烦。
      作为下游,浦江有优势,弊端也很明显。
      洪涝留在上游,污水自然排到下游。
      武汉、重庆、南京、扬州、铜陵、芜湖、九江、荆州、宜昌、宜宾的重工业,因为三线建设,可不少呢。
      污水汇集,臭气熏天。
      “这就是黄浦江?”
      黄毅勇也被惊呆了,“跟咱淮河比,差老远了。”
      “咱们淮河通不了大船,撑死3000吨,长江一万多吨,跟玩似得。”
      李林再次想起来了自己那艘亲自命名的“飞翔的荷兰号”,找不到出海口,日复一日的在淮河两岸徘徊,每个月挣个万儿八千,钱没少挣。
      前些日子程玉山与他商量,再次合伙买两艘,他直接就拒绝了。
      他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住进招待所,李林太过劳累,躺床上就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发现床边已经围了一圈人。
      扫了一圈,没好气的道,“干嘛这是?”
      姜明松笑着道,“听说要查暂住证的,搞不好就被当做盲流了,不敢乱跑,就等你醒了,看怎么搞。”
      李林道,“咱们都有介绍信,怕个球。”
      说完就进水房洗了一把脸。
      然后下楼,找了饭馆子,把肚子填饱了。
      继续睡觉。
      第二日天不亮,他就带着丁正找了一辆三轮车,满大街转悠。
      搜罗报纸,到处打听,没有土地批租,没有土地招拍,李林带过来的二十万现金,全部买了房,统共买了十七套。
      姜明松和黄毅勇犹豫了半晌后,也分别跟着买了两套,横竖也就五六千块钱的事情,哪怕是赔了,也伤不了筋骨。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两人拿着介绍信,流窜在各个供销社、国营商店、工厂,推销自己的桐油和茶叶。
      黄毅勇的茶叶,两天功夫就让人给抢了个干净。
      相反的是,姜明松在龙吴路被一家化工厂的保安揍了。
      “那是国营厂,咱们就别闹了,回去吧。”
      姜明松的脑袋围着个纱布,眼睛浮肿,他是个傲气的人,但是也明白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更何况是国营厂,认倒霉!
      再怎么样,他也不能把李林等人牵扯进来。
      “怕个球!”
      李林冷哼道,“不捶他们一顿,以为咱们好欺负呢。”

第232章 新的道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