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催促下起了身。自从她有孕后,忽然改变了生活习惯,每日睡的很早,起得也很早。而我却在退役后经常因为赖床而不得不打车赶到老板家人的居所,接送他女儿前往贵族学校就读。为此知春曾调笑我骨子里其实是个很安分的人,根本不适合走上从军这条崎岖不平的道路,我想了想,或许她说的对吧,这样平凡的生活,似乎正是我一直所努力向往的,这或许和我年少时所受的教育有关,在此谨奉上我年少时所最爱读的两首古诗。
《诫子书》作者是我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诫子书》的全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首诗中所宣扬的,其实和我所向往之生活仍旧有很大的出入,只是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深的我灵魂之认同。后来我又读了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其文如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我想,这首诗恐怕大多的华国同胞早在中学之年便已读过,乍一看之下,这首诗所描述的无非是一个“武陵捕鱼人”偶入“绝境”,在当地人的盛情款待后归家,结果当“武陵捕鱼人”将此事通报太守并带人前来时,却再也找不到所谓“绝境”。其实,我倒觉得这所谓与世隔绝的绝境,无非是作者心中所臆造的一块净土,这一点倒是一直在影响着我年少的大半生活,“不管身在何处,遭遇怎样的福祸,心中必定留有一方净土。”知春到底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和她交谈起这些东西时,丝毫不能感觉到以往和其他任何好友提起时的尴尬,她给了我全部的理解和支持……
“唉……平静的生活始终留不住你的心。”
“春,我只是来告诉我的兄弟们,我已经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并且,我将要做父亲了。”
“我怎么会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早些回来,我和孩子都在等你。”
今天知春本来是要和我一起进山看望罹难的战友们的,但我实在担心她和腹中的胎儿经不起山路的崎岖难行,于是在我的一再坚持下,知春最终答应只在附近走走,而我将独自一人前往无名河谷为我罹难的兄弟们敬上一杯喜酒。
三月里的山林已经处处春意盎然,在经过一个寒冬的洗礼后,这里再也没有一丝烟云气息,连朝阳初升前的空气也特别的沁人心脾,吸入鼻腔,似乎那一丝的清凉顺着咽喉、气管直接穿透了你的灵魂,连心脏的跳动也忍不住放松起来,每个毛孔都在欢快的歌唱着。
昔日的坟冢已经长满了杂草,我蹲伏在赵刚们的永眠之地前,轻轻捻去一株小草。
“……大刚子、大伟、吊蛋,我来看你们了……”
“……我们打赢了,现在咱们的部队已经开出麦克马洪线了,或许不久之后,这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大志,对不起,我没能保护好你的妹妹,她牺牲了,像个真正的战士一样……”
“……老班长,答应你的我做到了,我已经离开部队了,虽然我很想念你们,可我已经回不去了。我会好好的活下去,把你的那份也活回来……对了,我要做爸爸了,孩子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如果是个小子,就叫他戍边,要是个姑娘,就叫她晨曦。……对,我不打算让她当兵,我会告诉她你教授给我的一切,让她把你的那份多活出来。”
太阳暖暖的照在脸上,我看了看表,时间已经上上午的十一点四十分。和兄弟们依依不舍的告别后,我踏上了回家的路,路的那一头,是等着我的幸福——我的妻子知春和我的孩子……
第89章 尾声 上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