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章 礼失求野(3521)[2/2页]

沉降的矿山 寒山老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岁,一进门就要舅舅抱,还要骑大马,姐姐训斥道:“你这孩子!你舅舅现在可是有身份的人,再不能给你当马骑了。”而壮壮不管三七二十八,就是要骑,一家人闹个不停。
      在这欢乐的气氛中,就连一向沉稳的父亲也乐呵呵的帮着张罗饭菜,梁时异也深受感染触动,决心更要发奋努力,让亲人们都过上好日子。
      酒菜上了桌,大家团团围坐,姐夫张得龙这几天在外地带人包活盖房子,不能回来。这顿饭吃得喜笑欢声,只有梁父间或有些沉思。
      饭后,姐姐帮妈妈收拾家务,父亲把梁时异叫到自己房间来。这是一间单独的小房间,说是书房也不为过,有两个大书橱里盛满了旧书,墙上挂满了字画,有中国山水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条幅,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横幅,还有两幅小楷《道德经》《阴符经》,梁时异知道,这些字画,多是父亲自己所作,有的是别人赠送父亲的。与这些不太合搭的是,有一面墙边跺了几编织口袋粮食,旁边就是父亲的一个较大的书画工作台,上面放了两杯茶。爷俩在两个小凳子上坐下开始了谈话。
      其实,不用父亲开口问,梁时异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于是,把自己这几年来在单位的表现,老矿长的帮助,救人事件的发酵,提拔为技术矿长等等,简要汇报一遍,最后表示,请父亲放心,儿子当这个技术矿长,凭的是本事、刻苦努力、贵人相助、运气,没有花一分钱,今后,也将谨记父亲教诲,凭本事吃饭,做一个正直的人。毕竟,任何单位,都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支撑、干事,自己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对得起那份待遇,其他乱七八糟的事,自己不会参与,请领导放心!最后这句话,梁时异打立正敬了个军礼。
      梁父释然地笑了笑,又语重心长地鼓励告诫了几句,就被妈妈喊了出去。
      梁时异理解父亲但心什么。由于家贫,父亲初中没有毕业就回家参加劳动干农活,但父亲又不同于一般农民,他聪明好学,特别是跟村里的一位老私塾先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国学经典,所以旧学功底深厚。他老人家琴棋书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不过琴是拉二胡,棋是象棋,农闲之余,喜欢舞文弄墨作书画,主要是修身养性,自娱自乐,有人喜欢也送送人,他老人家为人正直,古道热肠,每逢春节和谁家有红白喜事,父亲给乡亲们就义务写春联、计帐等,平时修桥补路、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妈妈经常讽刺他穷酸,是癞蛤蟆背半刀草纸——硬充书香人家。他老人家也曾当过几年乡村小学带课老师,因得罪了作风不好的校长多年转不了正,后又当了几年村会计(父亲的珠算那是一流的),也因为看不惯村干部的多吃多占等等作为愤而辞职,最后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兼业余书法家、画家、镇书画协会副会长、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妈妈经常说父亲净弄些无用的,梁时异则给他封了一顶“乡村大儒”的称号。因为父亲曾给自己多次讲述灌输过传统道德及其价值观——善、孝、礼、勤,这些中国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为中国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精神。
      首先“善”的追求与实践是人道之本。善是人性之本。善是立身之基。修身的核心在养善。善是宇宙之理。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励无数志士仁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孝”的培育与推进,传统道德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价值理念为孝。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礼”的普及与践行是治理之道。对个体而言,“礼”是立身达人之本。对群体而言,“礼”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义之枢。应该说,中国古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礼仪、践行礼仪。礼使中国人走向和平。“礼之用,和为贵”。使中华民族走向“礼仪之邦”。
      “勤”是存续之则。而生存的第一要务是勤劳。中国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在创建事功上,中国文化既倡导“夙夜在公”的勤劳公忠价值观;又将“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式为民作为楷模。可见,勤已成为中国人的存续和生生不息的价值圭臬。
      这些,都对梁时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作用。
      虽然称父亲为乡村大儒和良知府有戏谑成分,但十里八村,一提起梁芝甫,男女老少都得挑大拇指,那是有名的“良知府”、大善人,梁时异常常想笑,是谁这么有才,给爸爸起了这么一个大名,可能是那个读过私塾的老爷爷吧。但无论怎么说,父亲的好名声,那也是梁家,乃至整个村子的道德标杆和精神支柱。

第4章 礼失求野(352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