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0章 考大学[1/2页]

大明阴谋家 屁都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风波终归于平静,叶成昌便继续投入到学习之中。
      短短一旬的时间,他将《大学》全部背完,不再等待其他同学,一有空就找岑夫子问学。
      “好,一旬左右就能通背《大学》,怪不得赵嬷嬷说,平日里就属成昌来最早的,我看不止是来的早,回家也是下得好苦功!夫子心甚慰矣...”岑夫子大感欣慰的捻须笑道。
      待岑夫子感叹完,接着又问道:“大学之道,主为何义?”
      叶成昌平心静气缓缓说道:“大学之道谓三纲八目也。三纲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何解?”
      “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身所具之明德,复以及,使人人皆能去污而新,且进,为最善者并如故。”
      “八目又何解?”
      “明万物之理得知,知之心诚,诚之心端,端之养性,养性而后能治家事,治家而后能治国事,盖国事后即天下安。”
      “不错,大学算是读下来了。下旬开始可再习新书,之后将《四书章句集注》都带来吧,往后会用到的,再和你父亲说下,有空来一趟学堂,以后校验你的默书与讲义便无定域了,需做的随抽随解。好了,回去温书吧,去吧。”岑夫子缓缓地说道。
      叶成昌执礼后转身走出夫子屋。
      岑夫子看着渐渐离去的背影。心中感叹,如此好学勤奋的孩子实属罕见,此子璞玉浑金必不能在他手使沧海遗珠。
      《大学》是叶成昌学习“四书”的第一本。往后还有《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篇文章或者称四本书是朱程理学推崇的四本经典,已经被列为科举必读书本。
      《大学》读完,下一本如果按正常刊印顺序来读,就是《中庸》,只因为《大学》和《中庸》的字数是“四书”中最少和第二少的。
      可《中庸》内涵的主义,在用世与处世之道,哲学意义很深,如果不读完“四书”的其他几本,《中庸》其中含义就可能领会的不够透彻。
      所以南宋二程就认为应当先读,《论语》和《孟子》再读《中庸》。(大学没说,可能还没被他们摘抄出来吧)
      所以岑夫子给叶辰昌定的顺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然后再其中夹读“五经”,但最先读的应该是《诗经》和《书经》,因为“四书”引用了不少《诗经》《书经》的内容。
      但不要以为这个时代读书,就是去直接学习一两千年前写成“古文”。这些“真古文”可没有标点符号,断句也不清晰,文字意义与当前也有所不同,怎么可能让一些没有多少理解能力的孩子去学习?
      这些经典的原文是让学子们去背诵的,其中内在含义是学习历朝历代文人大儒写的集、注、义、疏,这些才是让当时的学子学习的真正课本。
      集注义疏学习起来相对更容易,其中会将章节句子都一一标注,也会注明一些词字的现义,从而直接帮助学子理解与领会这些经典的内在意义。
      不然真的以为读一百遍“明明德”就自然而然的能理解成“彰显每个人本身就有的伟光正的品德”?别逗啦...几岁小孩会背《大学》的多的是,他们能自己明白其中道理?
      叶成昌现在的背书速度,《大学》两千多字背了两天,巩固了五六天,前后八天左右,不说倒背如流,也是随抽随背毫无压力。
      论语有一万六千字,按照学习《大学》的进度算,背熟最多也就两个月时间。如果都这样算,一年多不到两年,“四书五经”就都能“诵读”完了。
      岑夫子很惊讶叶成昌“读书”的速度,这不是一般童子可比的。
      本身早旦学堂默堂的学制就与后面诵堂不同,诵堂学制基本就是普通蒙学,认字后反复一直读,读到能背为止,在背书的过程中岑夫子会讲义之外,与外面其他的学堂没有什么不同。
      但默堂实际上是,正式读书的学前班,虽然也有蒙学的特点,但如果学生去进一步读书走科举之路后,他们会更容易去适应之后的学习。
      很显然叶成昌马上就具备正式读书的资格了。再

第20章 考大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