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关于生育政策的思考[2/2页]

王榭堂 宋炜天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的再好听也没用,自己的生活都过的不舒服,哪有那么多的闲工夫想乱七八糟的事?
      这是社会年轻一代和老一辈的思考。
      四个人两对夫妻都只生一个孩子,三辈60年的时间,再过三十年,人口将大量减少。
      一个孩子要养育四个老人。
      工地,工厂,车间,环卫等岗位严重缺乏新鲜血液,平均年龄增加的趋势久久不得缓解。
      ..............
      这是社会领导者的思考。
      只能说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难处。不能只考虑一方面的诉求。
      我想换个角度看待生育。
      与生育政策息息相关的,大概就是教育政策的变革———作为学生自然不能决定教育的方向,仅仅是表达部分观点。
      很多人都说过,教育的目标是让\"人\"真正成\"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集体奉献的人,阳光向上的人.......事无定准,但孩子们需要教育,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位教育,才能在心灵和能力上\"成人\"。
      看过很多次这样的论述了。
      我是将信将疑的。理想状态的国家里,当然全是积极正义的人,孩子们会乖乖接受教育,然后成为长辈所期盼的模样,他们确实会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反哺养育自己的父母和国家。
      是不是有点远了?
      但现实的状况似乎并没有偏题,因为生育和\"教育\"在某些方面连成了流水线。
      教育被\"产业化\",这样的趋势依旧并没有停下脚步,虽然教育部一直强调\"教育改革\",但多少也可以理解,大家都希望教育是让孩子们好好的长大,让生育不仅是\"生产\"。
      \"产业化\"不是字面意思上的\"私人企业\",或者说,公办和私立的学校都过于强调结果,也就是成绩和分数。
      这里当然也没有指责学校的意图,当社会和家长都在要求分数的时候,学校当然不能坐视不管————我行我素,那样才是与时代脱钩。
      教育孩子,什么时候要和分数挂钩了?这钩子为什么越来越紧密呢?
      我必须要承认,自己并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的思考更多的是自己对政策的忧虑。
      毕竟无数教育学家也没办法让\"教育\"同时达到完美和普及的双重要求。
      我们习惯了用成绩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
      也许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结构有待优化,岗位和人口不能恰当匹配,人口数量大,但是很多岗位缺依然缺乏劳动力,白领阶层却是人满为患。
      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很多父母便会告诉他\"要好好读书\",因为这样就能有好工作,不用去\"当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用\"当建筑工地搬砖的累死你\"————大概是上一辈的家长吃过那种苦,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而教育和考试,以及最后的分数就是改变命运最简单,最有可能的方式。
      生育二字,不过是\"生产\"和\"教育\"的结合,生而不育无疑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新一代的育龄夫妇决定要么不生,生也不能多生,多了养不好,自己生活质量下降不说,孩子接受不到良好资源,那么到底为了什么而生呢?或者说,一个还不够么?为什么非要二胎,非要三胎呢?
      绝对的公平肯定是不存在的,短时间内让全国的教育资源平均化,真心是天方夜谭。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了问题所在,老人们的思想也有所变化,生孩子这件事,还真的不是越多越好。僧多粥少的道理还是很好理解的。
      兜兜转转,再转回头看和百姓经济相关的房,车————一个家庭如果只有一男一女,工资+奖金租房费水电柴米油盐,多了一个孩子,从小的奶粉费和长大后的教育费无疑会劝退不少能力不足的青年,有了孩子,他要上学,为了好学校,还需要一套所谓的\"学区房\",为了上下学方便,还需要一辆车,起码下雨天的时候,总不能次次挤公交挤地铁。房贷车贷双重压力,会快速偷走年轻的精力,年轻的心,什么叫\"青丝沾白雪\"什么叫\"皱纹爬上脸\",相信学校里的感恩教育已经说的很多了。
      一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因为孩子而快速消逝,又劝退了一批年轻人。
      支持他们的人说,年轻人在\"觉醒\",是不为资本家和老板而活,是清醒地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奋斗。反对他们的人说,年轻人是\"自私\",是单纯地只考虑自己,是不考虑老龄化和国家社会的利益的行为。
      对此无以评价,或许放在这里不大适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至于政策和对策谁对谁错,很难有绝对的答案,一定需要时代的考验和历练才能出结果。
      至于对现阶段生育政策的建议,我也有想过。
      用道理劝说年轻人是很难的,毕竟他们的思想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倒不如适当加大不补贴的力度。
      “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到处随便找,一点压力都没有,只要喜欢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同意,不会吧?”知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面对\"双非\"大学生的座谈会上,发表了如上述的言论,引起了不小的动静和讨论。
      这当然太过于绝对。
      适当下调房贷的利率,增设适龄夫妻的购房补贴,比如2535岁的青年夫妻,强化对企业,尤其是私企的五险一金的监管,如果房价的增速大于工资和奖金的增速,那员工如何看见\"奋斗的意义\"?体现公平性和可实现性,不比空喊口号来的实在?
      我又转念一想。
      人口数量的增速大幅减少,确实会增加养老成本和老龄化程度,但似乎并非只有中国面对着这样的窘境。
      日本和韩国无疑是中国的镜子。
      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下,日韩两国的人口增长率也在逐步降低,尤其是日本,现如今已经是负增长,越来越少了。
      不难发现,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意味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大多数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路途中都难免会经历这样的问题。
      所以也不用太过于担忧社会层面的影响,我们只要认真做好自己的部分,相信国家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生育政策也同理,一定会有与之匹配的良好答案。

关于生育政策的思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