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之所以拼老命也要生出《读懂天地的人》,是因为要披露一个科学发现及其人生故事,敢说就是佛经也代替不了它的独到处。书中主人公捅破了至今世俗间还未捅破的一张纸,于人类科学、哲学、人生、社会、经济等等有着深远的点化价值。这样的书却难被当今堕落的现实认可,虽然作文水平伪劣也是一个原因。出于不服气,我又写了较为大众化的《大巴山野史》,以为《读懂天地的人》出世护航。不料《大巴山野史》自觉比《读懂天地的人》口感好,亦深受行家赞叹,自已也不时流下感动的泪水,而《读懂天地的人》则只令自已深情、深沉,虽然语言多有笨拙处。我非文学科班出身,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特别的性格使得我的作品语言特?e,质朴而不素不腻,少了刻意造作之厌,而主题的厚重则源于人生境界的高深度。
文如其人这话不假,任何一部小说都是作者素养的反映。我的性情决定了故事的从容不迫,这一点就不适合网上读者群类暴燥的需求。事实上并非任何小说都要高潮从始而终,那得看什么题材。
我们很多人儿时被好小说影响,甚至立志当作家。但我不是,不为功名,只为以文字之假以假传真,点化于世。如不公布于世,实在可惜。
文学作品必具两要素:文学功力与阅历思想。二者缺一都将寡味。而文学作品的效应也有两要素:趣味与意义。提升阅读品位是文学的社会责任,而非一味迎俗,那样如同乒乓高手长给庸手喂招,最后水平都下降了,?~实上读者我们给他什么他有什么。而选题的急功近利性会造成文学品种的缺失,而“伪劣商品”过剩。昙花之作,不可能有生命力。
创作先布大局,然后向终点蛮荒开垦。如同修建大厦,先造架构,然后才是内装修细化,万事万物一理。但在写《读懂天地的人》中由于架构太大,反而写得十分别扭。几度改造,因是改造,终难?原调之束缚,未达预想境地。给了我这部书信心的是我看到了一句名言:“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研究伟大的学说,而是来自对平凡?~物的观察。”这正是书中主人公特色。然究竟如何,让读者各自去感觉吧。但《大巴山野史》细节走势,却有不少前后随机巧合处,感到这是一种驾驭能力体现。
不是谁都能称为“家”,我至多能称为“者”,作者。但我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应源于生活,那有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而非缺乏阅历、思想的穿越类稚品所能遮天蔽日的。
我此生值!古华自慰道,虽然是一无所得、虽然是以残酷摧残换来的成功。毁灭自已,照亮他人!
接下来,他该克服一切干扰、惰性,补回失落修心法了,闲时吹吹动人的葫芦丝幽歌。
古华对当今文化、文学怪圈现象何尝没有观感呢?
第18章 18 写作体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