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28章 得与失[2/2页]

抗战之浴血大兵 秋一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竟然没有派少量部队,或是参谋督导人员,认真实际地检视长江三角洲的国防工事,进行作战之前必要的整理与准备,以及整体防御规划。结果等到华夏军队从上海溃退到防线之后,才发现无法顺利进入阵地应战,也没有任何支持与接应,华军根本无法使用这些国防线作战,结果几百万元投资的防线,就在几乎没有发生效果的状态下,被日军轻易地突破了。
      假如蒋光头能够在十月中旬,开始有计划将参战部队,逐步退出上海市区,把阵地纵深拉开到苏州河南岸,并且将增援的桂军主力部队,负责接应前线有计划退出战线的部队,这样华夏的部队能够带着完好的装备,开始部署事先建好的国防战线,并且动员地方zf与民众,开始打扫整理防御工事、补充粮食、饮水以及燃料,后续增援的部队也尽量留在京沪与京杭地区,成为防御作战的预备队,这样将淞沪会战拉开成为京沪会战,那么日军的进攻恐怕就会遭到更大的麻烦与更多的损失了。
      当然,基本上华夏是一个全方位落后的国家,连军队的指挥与后勤系统,都存在极多的矛盾与不兼容问题,全靠蒋光头个人居中协调指挥,而前往上海作战的部队,根本不能有准确的事前规划与掌握,各路诸侯是在讨价还价之后,才派出部队投入战场,部队运输工具更是落伍与不足,因此蒋光头经常处在无法确实掌控部队的状况下应战。许多华夏军队不能适应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战,对于日本的海空军,以及坦克、重炮与毒气等杀伤力极大的武器攻击,更是连见都没有见过。华军长期作战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接战之后,部队出现人员的死伤与装备的损坏,就无法迅速得到补充而恢复战力,因为华夏没有完整与统一的后勤系统,更没有受过军训的后备军人,征兵制才在试办阶段,因此勉强由各地强征而来的补充兵员,根本就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平民,各军的武器系统又分为十几种,要补充的武器不是缺货,就是即便补充上了,部队也不一定能用。
      而日军最大的优点就是完备的兵力补充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后勤支持系统,作战部队本身就有后备兵的建制,而受过军事训练的后备军人,更是很容易在部队中发挥战力。因此华日两军在接战一回合之后,华夏部队后续的战力会大幅减低,但是日军却得以在迅速整补之后,仍可以于第二回合中保持相当的水平。
      而日军虽然最后取得淞沪会战的胜利,但是日军一直迟至两个月以后,才真正掌握到蒋光头华东决战的作战意图。因此日本在逐次增兵的状况下,根本无法速战速决在上海取得决定性胜利。假如日军能够早些掌握华东决战的战机,在上海迅速集结重兵,而能提早以大军指向太仓以西的战略据点登陆,然后大胆地向南深入,直接切断华军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的交通线,那么华军在上海的阵地早就被日军所包围,会更早失去缠斗的力量。同时日军也不应过于自恃火力与兵力的优势,专门攻击华军阵地,采取硬碰硬的打法,反而应该设法进行机动迂回的攻击,才能增加获胜的机会。
      日军能够将第十军用在金山卫的登陆作战,可以算是战术上的杰作,这样日军从华军阵地的后方,进行大迂回包围的作战,的确是瓦解华军在上海作战的高招,造成了华军出现失控地退出战场,因而损失了更多的装备与人员。不过日军竟然无法包抄与围歼到华夏的主力部队,这也显示出日军在作战规划上的疏失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华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华夏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华夏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华夏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而淞沪会战改变了华日作战发展的态势,华夏以弱势与守势竟然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日军拥有优势与攻势,却无法决定战略发展的方向与决战的地点。此外这场血战真正打出了华夏人民的信心与热血,推翻了国际社会公认之“日本三月亡华”的看法,虽然无法“感动”国际社会对日立刻进行制裁,却也让国际社会开始更为同情与支持华夏的抗日作战。
      总之,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只要华夏不屈服,华日两军的东线作战绝对是不可能避免的,与其让日本掌握主动,不如让其陷入被动。虽然日军并没有沿平汉线长趋武汉的作战计划,但是华夏却不可不防这步。蒋光头主动将东线变成为主力战场,有着后勤与指挥的实际需要。因为华军的主力与补给,多数来自长江以南地区,当时的陆路运输能力,在日本空军的压力下,无法支持大军在北部的作战。但是若在上海作战,不但地理较近而且长江即是运输的动脉,这里也是蒋光头的地盘所在,就近指挥,比较灵活方便,在华北战线就会出现严重鞭长莫及的指挥问题,石家庄行营就是在各军协调困难,指挥失当的情形下,在混战中沦陷的。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华夏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华夏“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华夏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当时国民zf发表自上海撤退的声明,可以说是对于这场会战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最好的历史见证与结论: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华夏复兴之基础。”
      蒋光头与全体军民的共同结论是,虽然上海作战失败了,但是华夏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第528章 得与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