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外戚?指的就是帝王的母族,妻族方面的亲戚,这又分为两个方面。
李无畏在皇家公学十分活跃,也不是个怯场的孩子,侃侃而谈,从外戚的根子上开始侃,外戚专权的基础是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又不得不依靠娘家人,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王莽篡汉,杨坚开创大隋朝,无不是从外戚专权入手,一步步的实现了野心。
就连司马迁也在史记上独著了一篇外戚世家,可见古人早就把其中的利弊得失总结的非常详细。
李无畏尽管是个半大孩子,但受到的教育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隐约觉察到父皇李茂为什么让自己讲讲外戚,但前人的描述,他不屑拾人牙慧,所以侧重点和史上的记载大有不同。
“外戚专权始于后宫干政,而后宫干政又不得不依赖于娘家母族,最典型的就是汉代,多位登基的皇帝年幼,大权集中在了太后手中,有了前例,就不会愿意放权,最终也导致了何进与十常侍的祸乱……”
李无畏破题的切入点是宦官,没错,李无畏把李茂随口一问当作对自己的考校。
外戚这个题目很大,但李无畏的确聪明,外戚和宦官不是天然对立的两个集团,尤其汉末为最,十常侍也好,八大校尉也罢,乃至大将军何进,包括何太后。
这段历史被李无畏剥茧抽丝的分析,倒也说的头头是道,除了李茂之外,赵佶等人听的都很入神。
油滑。
这是李茂对自己这个儿子的评价,因为李无畏在结尾的时候,提到了窦太后,又以霍光结尾收题,合着看似讲了很多,实际上旧瓶装新酒,老中医开药方,不是油滑是什么?
“最近在跟哪位教授读书?读的什么书?”李茂看着说完像是等待自己夸赞几句的儿子,问了这么一句。
李无畏怔了怔,“与赵不试习春秋,从徐徽言习武……”
啪哒!
一双筷子掉在桌案上,失手的是赵佶,赵不试是赵匡义六世孙,根正苗红的赵氏宗亲,而徐徽言也是早年间赵佶很看重的一个武将,被赵佶赐予武举绝伦及第。
赵佶刚才还觉得李无畏这孩子不错,没想到李茂会问这么一句,而李无畏的回答才是最要命的,世事看淡的赵佶禁不住有点失态了。
“这两个人不错。”李茂没夸李无畏,但是言语间十分看重赵不试和徐徽言,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顿饭吃的李茂有点滋味,对赵佶等人亦是诚心诚意的好言安抚,并且让赵璎珞从体己银钱拿出一部分,给赵佶等人补贴家用,而且还让赵构去皇家公学的书画院帮着赵佶打开局面。
等离开赵佶府邸之后,憋了一肚子话的赵璎珞实在忍不住了,让李无畏跟两位姨娘同车,她萎萎缩缩的说道:“陛下,无畏不是故意那么说,回头就让无畏换一个老师。”
李茂答非所问,“等无畏再年长一些,让他就藩吧!”
赵璎珞懵了,李无畏就藩?藩国还没影子呢!
李茂是生气了吧?肯定生气了,没看父亲都吓的筷子掉桌上了吗!赵璎珞现在恨不得狠狠揍李无畏这个熊孩子一顿。
第一二九零章 外戚世家与油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