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说什么呀。”一班长有点糊涂。
“没什么,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一班长更听不懂了。
看着一班长的模样,段裕国微笑起来:“别这样看我,我问你,知道我们这是往哪里走,去执行什么任务吗?”
一班长傻傻地望着他:“这就怪了,你是排副,我都还想问你呢,难道连长没给你们说?”
段裕国狡狯地笑道:“嘿嘿,是呀,我看连长不太喜欢说话呢,什么都还没有透露,是不是非要等到目的地到了才说?”
段裕国望向四周,虽然第一次来到这异国他乡,却一点也不感到陌生,这与他过多研究这这边战场环境历史有一定关系,目光所能看到的什么树木植被,路边繁盛的什么野花,足以说明,缅甸的初夏到了。
他突然又问:“今天几月几号?”
一班长歪脑袋看他:“你怎么啦?午觉睡昏头啦,连日子也忘记啦?”
他确信自己并没有忘记什么,眼下是4月,那么今天不是17号就是18号,之所以这样问,就是想找一个人,一起来印证这个日子。
他抬头看天,根据太阳的位置,他校准了现在部队行进的方向,不错,就在前方,有个叫仁安羌的地方,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就是今天了,那里已经展开着一场意义非凡的战役。
仁安羌有全缅甸最大的油田,战争发生之前,一直由英军驻守。日军占领仰光后,快速挥兵北进,其第三十三师团第二一四、二一五两个联队绕道侧后,于4月16日(前日)占领了油田,将帝国军一个师7000余人紧紧围困住了。
苦战一阵过后,被围困的帝国军感觉陷入绝境,就频频向外求助。而刚刚到达曼德勒的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就接到了前往救援的命令,所属一一三团作为前锋即乘车奔赴战场,一一二团作为后卫随后跟进。
一一三团主力(二营三营六个连,一营两个连)于17日(不是今日就是昨日)中午赶到油田附近滨河北岸的,18日(今日或明日)展开攻击,战斗持续到19日(明日或后日),后续部队跟上,展开了凌厉攻势,被围困的英军也主动反击,战至下午三时,日军遂败退。英军第一师,装甲车营,还有一大些记者,英美传教士等7500人得以脱困,与中国远征军会师。
中国远征军以一个团主攻,一个团助攻,总兵力不足4000人,击溃日军两个联队8000多人,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完全不可能的神话。创造这一奇迹的新三十八师师长、副师长,一一三团,一一四团团长副团长等诸多军官,因此战获得了诸多殊荣,士兵也获取了相应奖赏,更让各路军官钦羡不已。
在学院同级同学的微信群里,发起过一次大讨论,对这一段已成定论的历史,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议论,认为仁安羌救援是成功了,但因为高层的某种需要吧,过后的宣传过份扩大,过分渲染,以致后任人一直被误导,被蒙蔽在以少胜多,创造了战场奇迹,一举打破大日本帝国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氛围里。真正懂历史的人,心里都清楚,就当时的军力比较,中国远征军人数还不到日军的二分之一,且多数是参军还不到三个月的,在国内只进行了短期匆匆训练的新兵,而日军则是参加了数次作战的老部队。国军部队在国内为什么屡屡战败,往往一个军都打不过日军一个师团,而日军一个联队,就把国军一个军都打得稀花烂的事实?而这场所谓的以少胜多的奇迹,来得这样突然,轻而易举,真的就值得那样洋洋得意?
讨论时间够久,有人似乎厌倦了,站到了第三方的位置发话:你们这帮嘴上无毛的愤青,就知道成天这样无边无际的争论,有一点实际意义么,能不能来点干货呀,换个思维角度吧,想象一下?不如到现场去,参与其中,亲身实践,那样的话,比起整天在史料堆里薅刨,无休止地浪费流量,是不是有意义得多?
第三方说了这么多都是空话,只有最后一句话实用:嘿嘿,你们当中,有谁能办得到?
现在段裕国就想对他说,不用问谁了,我办到了,现在就参与其中了。遗憾的是他忘了带手机,不过就算带来了也没用,这里没有基站,没有服务器。眼下军队里最先进的通信工具,就是报话机,这不,连长身边就有一个报务员,肩背上就有一套,只能与营部单线联通,离开远了,就喊不应,喊话时间长了,耳机里就只会来一阵嘁嘁喳喳。
是001章 置身战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