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章 小镇[2/2页]

廿年变迁史 为不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板隔出个二楼,楼上有人走动时就吱吱呀呀的响个不停,并且扑哧哧往下掉灰。然而燕子好像特别喜爱这种木制结构,大多数人的屋檐底、主梁下或是隔板折角处都筑有碗口大小的灰色的块垒状的燕子窝。镇上人家对此也钟爱有加,迷信的认为燕子筑窝表示家里日子越来越好,燕子窝毁表示有不幸的事情将要发生,所以轻易不上阁楼的。孩子们也传承了这种说法,是从来不去招惹燕子窝的,偶尔有光着身子的雏燕掉落下来,就惊恐的大喊大叫,大人知道后,就架上梯子,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回窝里去。所以镇上的燕子特别多,夏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燕子就站在窝边啾啾的叫个不停。黄昏时分,燕子还巢,漫天都是轻灵滑行的身影,就像是酒会上燕尾服的男人挺胸抬头优雅的走来走去。
      二层的阁楼没有采光多数是用来停放备用棺木的,朱红色的棺木在幽暗、空荡的空间中显得神秘而肃静。农村人一辈子的生活都是在辛劳和平淡中度过,因此他们并不畏惧死亡,只是简单的企盼没做什么坏事没害过人的这世,能够成为转世的资粮,引导他们出生到一个好点的家庭,不要再这样的辛苦,因此葬礼是农村人最为认真和隆重的事情。一旦有老人老去,大家互相帮忙从阁楼里轻轻缓缓放下棺木,进行为期三天的送别仪式,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会过来送上最后一程,整个过程是简单、严肃、端庄和发自肺腑的悲伤。后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又多出了许多孝子、哭灵、唱谱等专业化的环节,环节紧扣内容丰富,呈现强烈的草扎舞台效果,沐猴而冠,却越发显得滑稽、逗趣起来。
      反S形辅路的下半截是各家集中的猪圈牛棚外接着成片的稻田,上半截一条蜿蜒的青石板小路,挨着的是建在河堤上的住家。河堤下面是连绵几十米的沙地和一条清澈平静的河水。每年端午的时候,河水就会涨至河堤齐平,河面宽阔,正是赛龙舟的好时光。
      平常的日子,街上是平静而悠长的。热天的傍晚,偶尔几头黄牛披着最后的余晖从街中心慢悠悠的走过,低着头缓缓地咀嚼,体型饱满健美。黄牛前面是个挽着裤腿扛着锄头的中年人,安静沉默的走着,牛的旁边跟着个嬉笑的半大孩子,手里拿着根长长的竹叶枝,偶不偶尔的轻轻的在牛背上扫过,不经意时,黄牛也会抬起头“哞~”的轻轻的附和。天暗下来后,星星点点的煤油灯点起,昏黄的灯光缓缓散开,笼罩得小镇一片朦胧。然后家家户户在大街上浇一盆水支出竹床,大人们摇着蒲扇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小孩在满街疯跑,留下一串串的嬉笑声或是踩到牛粪的哭骂声。
      天冷的时候,各家各户早早的上好门,门缝里传出淡淡的火光,一会儿亮起,一会儿熄灭下去,人们也不点灯就静静的围着火灶坐着,老阿婆斜抱着小孩,温柔的拍着他的背前后轻轻的摇晃,一边哼着无字节的音调,苍老悠长的声音混着炭火味隐隐约约的在小镇上回荡。

第五章 小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