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两淮盐商[1/2页]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秋来2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扬州城表面上风平浪静,可是背地里早就波涛汹涌了。
      在改天换地之间,自是会有人把握不住。
      贺今朝不顾跪在地上流泪的人,他顺便开始处理公务。
      有关扬州的情况,已经搜集了许多。
      郑为虹说着他哥对扬州育婴堂的管理。
      养着一千多名弃婴及其奶妈,由盐商资金资助。
      但是这种事贺今朝稍微思考就觉得他说的太假。
      除了扬州之外,真以为他没见过其余地方的救济馆?
      其资金的管理非常不规范。
      养活了太多的管事人员和些许大夫,真正用于弃婴身上的九牛一毛。
      特别是监督药品的供应和成本,大夫虚开账目太大。
      各书院、普济堂、养济院、寡妇救济团体及救生船的受助账本,随便查一查就露馅。
      这里面的油水大了去。
      他们多是声称花了数万两白银,真花了几千两就算他们有良心,配得上一句“于大善人”的称呼了。
      支出几千两,实际花费几十文才是正常现象。
      尤其是资助什么戏班子的钱,多是商人用来举办家宴,招待客人。
      “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哭有什么用?”贺今朝放下手中的文书道:
      “事情已经发生了,求人不如求己,你先去查探,寻找真凶。
      难不成那些人还敢仗着大明的威风欺压你?
      总比你在我这里哭哭啼啼强上百倍,时间拖得越长,凶手就越不容易找到。”
      宗灏拽了他一下,叫他回家去,寻找郑元勋的兄弟相帮。
      大帅这里明显不耐烦了,有想法揽事却没本事平事,就不该来主动趟浑水。
      郑家家大业大,当家人突然身死,也得整合内部的权力。
      郑元勋本想借着贺今朝的名头往前走一步,结果自己个栽了。
      怨不得别人!
      聪明人也不止他一个。
      待到人走了,宗灏才拱手道:
      “大帅,我愿意投效大帅,从基层吏员做起。”
      “我听说你家也是大盐商,如何甘心?”
      面对贺今朝的询问,宗灏自是点头。
      看样子扬州城内的情况,贺今朝不是两眼一摸黑。
      宗灏便说了自家是扬州兴化县土着,祖上是“灶户”,慢慢才得以积累起来。
      他们与郑家不同。
      当然从灶户出现转机发家致富,还得是家里有人考中了进士,得以改变命运。
      要不然就一直去受剥削吧!
      在大明中期,怎么可能会有底层人一路做买卖做到如此之大,就算做大也守不住的。
      在大明,官商勾结才是发家的最快途径。
      属实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标准道路了。
      “你对两淮盐商的了解,与我说一说。”
      对于这块暴富的生产资料,贺今朝自是要好好掌握在自己手中。
      盐铁自古以来便是如此的暴利。
      两淮盐场位于南直隶地区(今江苏省东部),因淮河将其分割成淮南、淮北两处故而得名:两淮盐场。
      两淮地区煮盐历史悠久,汉吴王刘鼻都广陵,煮海水为盐,为两淮地区煎盐之始。
      明太祖初,吴王始置两淮盐官。
      在其治内设置泰州、淮安、通州三分司和仪真、淮安两处批验所,盐场数量多达三十场
      行盐区域极为广阔,遍及河南、江苏、安徽、湖广、江西、贵州诸省。
      宗灏又回答了贺今朝私盐上的问题。
      毕竟贺今朝手底下也有不少私盐贩子。
      而且他不可能把山西盐场的法子完全复制到两淮。
      除了要听这些受益者说一说,贺今朝也准备到
      据宗灏所言,大明朝廷日益腐败。
      制度、法律松弛,给私盐流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贫困灶户为换取生活必需品偷偷运盐出场贩卖。
      如此为私盐流出创造了有利条件,私盐泛滥开来。
      私盐一出最先受到冲击的即是朝廷的开中法。
      问题主要是守支环节,商人报中取得盐引后,无法支取到足额食盐或被告知延期候场。
      减缓了正盐的流通速度,使盐业市场出现求大于供的现象。
      连锁反应下导致私盐问题愈演愈烈。
      万历时期袁世振推行纲运法取代开中法。
      商人掌握了食盐的运销权,并可世袭。
      纲法制产生的结果就是官商相互勾结!
      官员在政治上为盐商保驾护航,盐商在经济上为官员解囊相助,二者互为助力。
      后金猖狂,大明增派频繁,引价从天启五年时的三两八钱一跃高达五两六钱,正规盐商无利可获纷纷另谋生路。
      反观私盐。
      其引价最高不过五钱。
      即使加上打点上下官吏的支出,仍不及官盐价格的十分之四,于是一些投机商人转贩私盐。
      私盐成本低,获利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商人经商皆为谋求高额利润,获取更多财富。
      私盐获利高,不单是因为私盐的价格低于官盐。
      还因为私盐可以在工本、盐税、运输等方面最大限度的节省开支。
      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境换取盐引,取得盐引后又需去盐场守支,继而押运食盐到指定市场销售,这一趟商业行为中运输费用极高,大大削减了利润空间。
      私盐交易中除去灶户私卖,多是官员偷运!
      他们通过漕船捎带、夹带、官盐船户自带等方式,将食盐运往市场卖给商人。
      由此商人便省去了高额的运输费用且保证运输安全。
      谁查当官的船?
      没让你沿途送礼,就算高抬贵手了。朱元章将盐场划分为六处。
      他规定商人必须在指定区域贩卖食盐,跨区贩售视为私盐,与贩卖私盐之罪同处。
      因此大明的私盐并不单纯指未经政府批准私自生产、运输的食盐,也包括取得守支食盐而没在指定区域贩卖的正盐。
      盐商支取食盐后还要跨区押运食盐到指定地区出售,有些地区路途遥远,盐商便就近出售以省去长途跋涉之资,使得正盐变私盐。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两淮盐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