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二十四章 故旧与新书[2/2页]

幻之盛唐 猫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姓左名车,是哥舒翰儿时从部落里带出来的拌奴,据说哥舒前方纵马挺枪格杀敌人,他就快步紧随其后,象历史上的秦国公士一样砍头取首,虽出入千军万马中而不变色,颇有赵子龙身后一小兵的风范。
      虽然旧伤未愈,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但他还是打倒了众多的围堵者,用后的努力,让三姐妹逃出来,不过人家家大业大的到处都是耳目,没跑出多远,又被当作逃奴,给抓回去,只有小的妹妹换上男装,得以躲过追捕,跑三原县出来求助,可惜哥舒家京师已经举目无亲了,孤零零的一个小姑娘那里懂得找什么人,好容易才街上行人谈论的文抄中,找到一个热心的邻居的名字。
      因此之前已经找过老熟人杜甫,但是不巧这位热心的老先生,他跑出去巡视丰水的河堤工程,水利工程向来是需要长期而持续不断的投入才能慢慢体现出作用的,急功近利不得,没有快速见效的捷径,也只有这位老先生才与这个大的热情,不顾老大的年纪和一群官学勘察科的学生、连同军属的土木工匠同吃同住,整天混一起。
      仅仅是为了实现他那“安得广夏千万间,天下寒士具欢颜”的理想和期许。杜夫人放心不下他的身体,也随行去照顾了。
      扑了个空后,又想办法找到了父亲世时唯一记得的前书记官高适,可惜高适此刻正草原上带队练兵,自然又是寻了空;
      再打听到另一位旧部解思的时,已经街头流浪了两天了,可惜他正河东剿匪,一连跑了数处碰壁后,才抱了万一的指望,由人指点展转找上我这个名义上现任“哥舒旧部”的领袖。
      偏偏我又刚巧出城去北苑打猎了,于是出城来找,可惜北苑是个很大的地方,叫她这个小姑娘到哪里去找,因此她无奈之下,只能用苯的办法——守株待兔,躲我将经过的城门下等了一夜,直到早晨才人大队人马的响动惊醒,不顾一切的跑上来。
      但这时候已经是
      听完她哽哽咽咽的叙述,众女如何同仇敌忾的不消说,我一想到这家漂亮的女人,白百要便宜乡下土财主,如何义愤填膺让程十力拉上一标人马上三原县去抄家救人也不用说。
      小姑娘携儿被我的女人们拉下去陪着说话,
      “大人,这是好事啊”
      崔光远凑上来,眼神闪动着说道
      “哥舒元帅虽然甚故,但军中已经承情怀恩无数,大人如果能就此继承其衣钵和名分,。”
      军队也是讲资历辈分渊源的地方,有时候一个名分能顶很大的作用。要直到至今安西草原之外,还有姓哥舒的族人和部落游牧,而且哥舒翰的母亲,是现任于滇国王尉迟胜的姑姑。当然了我自诩为哥舒的接班人,如果要继承其衣钵,怕是要连他的女儿一起接受下来,如果有了血缘的纽带,就加名正言顺。
      “挟恩以就范,那我不是和人家欺负孤儿寡母的一个路货色了”
      我当场沉下脸来,不过,那对姐妹我也见过几面,哥舒虽然是个形象威猛的人物,但他的女儿正应了杂交才是好的道理,的确很有些动人颜色的。
      “我只是觉得,这个名分,如果落到别人手上,。怕又是。”
      他这典型的马基维雅主义的大利益化思维,哥舒的女婿这个身份,如果落到体系外的什么人的手上,那很容易成为被朝廷加以利用,进而冲击乃至渗透我这个体系的契机和突破口,后就是我一并接受下来
      “够了。不要再说了”
      虽然明白这个厉害关系,但想到要为政治需要去逼迫别人,我还是象吃了只苍蝇一样的难受。
      “还是请那位京兆大人来一趟,加妥当一些把”
      虽然被我反驳了,崔光远脸色不变,又出了主意说。
      “好书,真是本好书”
      崇仁坊清壁楼上,长须的长者轻轻叹道
      “不就是一本风物志么。”
      身边的年轻人有些不已为然,这些天,这位叔父公务之余,经常带他来崇仁坊这里收罗一些书旧本,各种孤本残卷也见的多了。
      这一本书半翻着躺桌面上,毛边的黄麻硬纸,字迹也相当的粗糙,用廉价的细麻线装订的参差不齐,这就是市上充斥一时的盗拓版书,唯一的优点是便宜。
      却见长者沉下了眉头,慢慢叹了口气说
      “承礼,我知道这一代子弟内,你与大房的承义是交好。”
      “但是家主百般托请我带你出来赴任,是为了培养你的见识和阅历,余公余心,不要因为私怨而影响了你的对意见正常事物的判断力。”
      显然长者甚有权威,年轻子弟顿然垂手低头,一副聆听受教的模样,
      毕竟对他来说,相比同样盛名外的另一位伯父,这位叔父多一些机变圆滑的手腕。出来时特地被交代过,一切都要听随吩咐。
      “承义剑南的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仅仅光看表面,来断善恶喜好。将来又怎么支撑起你家的门户。“
      看着年轻子弟的没有多少听进去,却依旧恭敬的样子,长者叹了口气,也不纠缠这个话题。
      “我问你,你还看出什么来了么。”
      “这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奇书”
      “不错,这本《历代胡夷史志考》正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书。”
      这叫做《历代胡夷史志考》,从另一个方面说,是一个宏观情报学工程,囊括了历史中几乎所有的外族历史风貌。
      史无前例的专门考证外藩历史和渊源的系列研究。要知道大多数人的眼中,自居为天朝,对这些这些外族的印象,不过是与野蛮、愚昧、落后联系一起,轻蔑和鄙视他们,而不是了解他们,针对他们,
      没有人专门为他们编一部史,这书浦一问世,就掀起不小的风波。
      主要素材的来源,一则是历代的典籍,包括正进行的编书修缮工程,一则就是各地的商人,但凡进入长安的,都要将外藩的见历,写成材料交上来。积少成多,也相当可观,毕竟太平娘竟时,长安的商人来自天南地北,他们以及相关的人员,数十万计。
      从秦汉时的西戎、北狄,匈奴,到南北朝的乌丸、鲜卑、碣胡,到近世的吐蕃、突厥。算是一部,跨时代的草原编年史。
      “表面看,不过是一个类似多人游记的风物志式大杂烩,但深度其中,你就会发现这是对那些胡族起源,发展、兴盛,详细考据。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生存环境,都有专门优劣得失的评判和著述。”
      长者结论道
      “堪承一本外番全书志。”
      “此书尚未完结,尚继续补完。有偿悬赏提供素材,并招募有志之士,共研教之”
      念到后文。
      “光这份用心就足够了。”
      “这还只是一本粗而泛之的大致纲论,对民间普识开智已经足亦,但真正对应的祥解正本,只有京师大学堂和武学里才有。”
      “据说还有专门的回纥篇,吐蕃篇,已经刊行,但只军中传发。相当部分素材,是派人以各种名目,深入胡夷世居之地,亲身取样而来。”
      “著此书者,当为外族大患,而全力除之眼中钉了,。”
      “国人若有善用之,所谓料局胜算。有心的话,进可定百年之势。退可守数十载之大成。”
      “况且,那人总纲此书,未尝不失是以书明志啊。”
      “我希望你能也参与其中。”
      就见一个家人,冲冲跑过来说
      “老爷,梁开府刚派人过来,请老爷到府上一续。”
      ,本站地址:

第三百二十四章 故旧与新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