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章 神童江采萍[1/2页]

三世修得花月圆 慧心融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公元719年,大唐开元六年农历九月初九,北方的长安已是碧云天,黄叶地,霜染丹枫寒林瘦,而闽粤之地却是花红柳绿、小桥流水、兰舟荷塘竞游鱼的好时节。清早,福州莆仙的人们便扶老携幼陆续向江仲逊家里走去。
      被乡党六亲誉为‘江百善‘的江仲逊,祖上本是经营丝绸、茶叶的商人,因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一代旺过一代。到了其曾祖父一代,把读书、行医作为立家兴族之本,江氏一门中的子弟又在悬壶济世和科第中将‘积善之门必有余庆‘的隆昌书写。
      江仲逊的父亲江厚宗从刺史位上卸任隐居家乡,在悬壶济世的同时致力于桑梓子弟教育和孝梯乡风培育,倍受乡党六亲敬重,驾鹤西归时全村男女老少及远近亲朋皆披麻戴孝,震惊当时朝廷;江仲逊做县令时以德服人、政绩实在、口碑极好,还治好了来闽钦差多年的疑难杂症,被宰相张九龄看好,欲提拨到长安高就,但江仲逊因父母年事已高,加之父亲造福桑梓、悬壶济世的有些事只开了个头,便在深表感恩后留了下来,此举在庙堂之上传为佳话。
      每年九月初九,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过节已成江家的传统。每年这一天,家有60岁以上老人的全家人都是江家的座上宾。江仲逊的兄长江伯谦一生悬壶济世,两个儿子都科弟出仕,三弟江叔恭、四弟江季良是典型的儒商,孩子个个有出息,江家的家道也便因之而殷实,江家的‘公益‘活动也便有着坚强的后盾。
      江家大院的门前有一条绕墙廓的溪流,清澈的溪水长年潺潺不息,从后墙进入后花院,使江家大院的荷花池一年四季都碧波青青。踩着木桥进入江家大院的人们,熟悉地向后花园戏台的方向走去。后花园里亭台楼阁皆伫立在水上,通向每个亭台楼阁的别致的木桥两侧皆是盆栽的兰花、茉莉花、三角梅,亭台楼阁飞檐上吉祥的雕塑、墙体上画着的佛教放生故事、八仙过海故事与布满水中的荷花、睡莲相映,流动着上善若水的气息。
      戏台坐北朝南傍水而建,离戏台30米的水中央建有一个能容纳100人的长方形画舫,舟形的画舫里有座有茶有点心,是人们看戏的最佳地方。在戏台与画船之间有一个名曰‘琴书润玉‘的亭子,一缕悠美的琴声传来,还在寒喧、聊天的人们忽然都静下来了,琴声把所有的目光都引向了‘琴书润玉‘,看到一个梳着双髻、刘海齐密,穿着淡紫色衣裙,外搭白色纱袄的小女孩正坐在亭子里全身心投入抚琴弄曲。
      ‘这就是江公的掌上明珠采莲‘。

第四章 神童江采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