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还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她想改变他,却总感到力不从心。正当她绝望地离他而去,执着地来到青藏高原时,她在惊叹茫茫雪域的博大、磅礴的同时,却时常被常璐的浩气、执着、坚韧和信念所感动。当常璐传来噩耗,她决定留下来,为常璐守候一生。
      川仁卓玛,藏族姑娘,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由于天路的修建,让她长期封闭的思想轰然洞开。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会融入蓝的天、绿的水,和生活的真实站在一起。那“一望无垠的绿,透天的蓝”,让她感觉到了视觉的疲劳。就在她打算嫁给韩江雪之际,才发现他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
      萨那措,虔诚的佛教圣徒。他渴望得到幸福生活,但却祈求神的庇护;他深爱着川仁卓玛,却没有勇气表白。他知道,自己所攒的钱,是用来去圣城朝拜的,怎么能拿来结婚呢?站在川仁卓玛面前,他无言以对。
      索玛,川仁卓玛的母亲。一个藏民利益的具体代表者。她亲眼目睹了天路两代人的建设风采。在天路的建设中,她为天路这个浩大工程的磅礴气势所折服,在她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天路的建设完成了她毕生的夙愿,她感激不尽。临终前,常璐为她弹奏的那曲《妈妈伟大》,让她含笑而逝。
      韩云飞,韩江雪的父亲,天路的第一代建设者。心系天路建设四十余载。由于他与妻子、索玛和上官白云母亲的感情瓜葛,韩江雪和他父子误解很深。岁月成了他们感情修复的最好佐证,让韩江雪最终理解了父亲。
      樊江波,天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老一代天路建设者。他有魄力,却在用人上独断专行、家长做派。但在高原的洗礼面前,他又敢于直面自己的过失,成为天路老一代建设者的典范。
      在《天路》建设过程中,以常璐、韩江雪、冷枫、韩云飞、索玛等两代人的人生遭遇为主线,表现了在青藏铁路从勘测、设计,到先后参与的兰州至格尔木、格尔木至拉萨段施工建设的历史背景和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中,人格、人性的嬗变以及精神困境中的出路和命运走向,以及小说主人公在遭遇人生挫折和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矢志进取的魄力,执着、隐忍和善良的个性。
      整部小说同时还贯穿了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解说,对青藏高原这片土地具有极高的神圣化。
      在蒙藏大师眼里,青藏高原是一方高洁神圣之地。它地处地球最高点,高山巍峨,白云环绕,群山连绵横亘,每一山系都有神山矗立,天神以山为阶梯,上下往返于天地间。它是地球东部众水发源地,孕育了包括东方汉地、南方印度及高原本地的文明生长。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藏传佛教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
      藏传佛教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与吐蕃佛教在300多年的发展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互相吸收、互相接近、互相融合,并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完成其西藏化过程,形成既有深奥佛教哲学思想,又有独特西藏地方色彩的地方性佛教。
      藏族人的礼仪中最为普遍的是献哈达。凡迎来送往、拜会尊长、婚嫁节庆、觐见佛像等,都要献哈达。以此表示纯洁、忠诚、尊敬、祝福、吉祥。在藏族地区,很多习俗都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无疑,小说的主人公常璐成为青藏铁路建设中接受哈达最多的主角。
      整部小说旨在用直接、纯粹、鲜活的叙述方式,还原在青藏铁路建设中生命的真实与感染力。
      天路的修建,正如作者在小说开篇时所述:“雪域,是一壶温烫过的酒,细细饮尝,便能品出淡淡的乡愁……”
      lvse(

蒋光成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