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无虞的,杨伯全岂能对付不了区区的张育与巴獠人?对了,我军三万步兵本已取下涪城,正要南进绵竹。既如此,待我赶紧快马传令,命大军转道东南来五城驻守,且卡住涪西晋军与成都城下贼军的汇合之路!”
姚苌接腔道:“正该如此!晋军远来,士气必不能长久。我军无需急躁,但能固守相峙,徐徐图之,总有破敌之机!”
。。。。。。
雨中伏击战发生过一天之后,涪西城里,竺瑶、桓石虔与段随三人正为缴获来的一万多匹战马争得不可开交。
段随的意思,竺、桓二人帐下并无骑兵,亦缺少通晓骑战的教官,却要这些马匹何用?不如尽数给了骁骑军,那么以后不但扩充兵力可行,就是一骑双马、乃至三马都有可能——不得不说,这一次邓羌一骑双马追杀骁骑军,的确给段随好好上了一课。
竺、桓二人哪里肯答应?有骁骑军珠玉在前,他两个对于骑军可谓眼馋久矣!既然有了马,骑士慢慢培养就是,这么大好的机会放在眼前焉容错过?
于是乎,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理,总之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好二一添作五,一家拿一份算数。段随难得大气了一把,只取五千战马,剩余的七千来匹战马则归了竺、桓二人。
竺瑶如今的官职乃是益州刺史,而桓石虔则为梓潼太守。那就是说,一俟夺回益州,他两个是要长驻蜀中的,可不会再回荆襄,于是便把七千多匹马尽数迁往垫江,先好生喂养起来。段随这边就简单了,五千骁骑军弟兄直接上了“高配”,一骑两马,好生威风!
马匹分赃一事总算尘埃落定,段随也觉着有些乏了,起身告辞时,突然又想起这一次没看到老周的踪影,便开口相询。
竺瑶随口答道:“周仲孙?当日你离开垫江后不过一两天,他便启程往江东去了,如今已有一个半月之久。想必,想必他已经到了建康罢。”
。。。。。。
晋军大胜之余士气高涨,稍事休整便从涪西城开出,直扑五城。
其实以双方目前的兵力对比而言,依旧是秦军占优,差不多就是四万秦军比三万晋军的样子。然而秦军毕竟新败,士气不高,加上其中还有一万没马的骑兵,那战力真是比一般的步兵还要渣。此消彼长之下,双方看来就差不离了,这也是晋军敢于主动出击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如何,晋军可没自信到觉着五城也可以一鼓而破,而是做好了长期对峙的打算,再不济也要把四万秦军死死拖在五城这边,万万不能让他等去往成都。只是晋军不曾料到的是,秦军心中存的居然也是相同的意思,就是不使晋军前往成都增援!
蜀中的乱局渐渐被梳理到两处节点之上——一在五城,一在成都。在这两处节点上,竺、桓的巴东军、段随的骁骑军、邓羌的长安军、张育杨光的“义军”、张重尹万的巴獠军、杨安的成都军,共计四方六军,互有忌惮,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以至于蜀中一时变得风平浪静起来。
第一百二十章 天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