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冲背起手在帐中来回踱步,喃喃自语:“谍报不是说对岸便只五万秦军么?怎么会突然冒出十几二十万大军来?此事太过蹊跷,莫不是秦人的疑兵之计?”
边上有人道:“可眼下沔水沿岸处处皆是秦人,若无十几二十万之数,哪里能有这般大声势?不由得人不信啊。。。”
桓冲点了点头,沉吟道:“又或者秦人所谋甚大,从一开始就隐去了真相。号称派出五万人马援救襄阳,其实是在麻痹我军,暗地里却纠集了数十万兵力。。。这是想一举南下攻打我大晋么?”
“若真是那样,事儿可就不妙了!”众人面有忧色:“秦人有襄阳坚城可依,攻守咸宜;我军却给夹在沔水与大江之间,进退皆不自如。若是兵力占优自然无妨;若是兵力吃亏,一个不好给秦人围困在此,那么大江之南兵力空虚之下,难保秦人不会趁虚而入!”
桓冲的脸色亦是沉重无比:“秦人若入侵江南,再沿江东下,则建康危矣。。。”
话音刚落,早有人叫道:“不如就此退兵!眼下正是夏季,沔水宽阔湍急,几十万秦军要想渡河,也不是一两日就能办成的。我军若即刻退兵,当保无虞。但能平安回到江南,沿江固守,秦人插翅也飞不过去!”此言一出,不少军将均开口附和。
振武将军桓石民皱眉道:“可若这真是秦人的疑兵之计,那么此次北伐岂不虎头蛇尾,平白浪费了大好机会?”也有几个军将出声应和。
先前那军将便道:“即便真是秦人之计,眼下我军并无耗损,退回江南亦不吃亏。可若是秦人真有二十万之众。。。我军一旦贻误时机不能及时过江,那么,万事皆休矣!”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算不得激烈,总也你来我往。段随亦在帐中,依照他的脾性,那是说什么也不愿退兵——这还没打疼苻坚呢!万一桓冲退去,苻坚就此作罢,那不白费了一番功夫?可他到底只是客军,此等决策自然不便瞎掺合,只好闭口不言。
大伙儿争执不下,一起转头请桓冲裁断。桓冲脸上露出难办之色,轻抚长须,沉吟不决。
便在这时,中军帐外喧哗声大起,有人高声叫道:“急报!襄阳以西有秦人骑兵出没,人数不明,然则远及仙人渡,近至隆中,多处皆发现其踪迹!”帐幕掀开,原来是侦骑来报。
“什么?”自桓冲以降,满帐将领皆惊叫起来:“秦人骑兵已到隆中?那还得了?
隆中便是三国时刘玄德三顾茅庐请出诸葛孔明的地儿,地处沔水之南,东距襄阳城不过三十里。秦骑在此出没,那就是已经渡过了沔水天险,且靠着襄阳或者说晋军大寨颇近了!仙人渡则远在百里开外,从仙人渡到隆中处处都有秦骑出没,那只能说明,秦军骑兵不在少数!
这一下莫说那些本就属意退兵的将领们愈加惊骇,便是桓石民也急了,追问道:“襄阳城里有无异动?”
“有!往日里一到夜间,秦人为防我军突袭,襄阳城头定然烛火通明,城中则宵禁无声;今日襄阳城头却火光纷乱,南门里却听到人声喧哗,并有马匹、甲盔声响不绝!”
 
第六十七章 退兵[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