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力交瘁,差不多到了临界点。此时若无外力搅合,秦军虽不免损折严重,终究能将刘牢之所部全歼,不料屯骑二军神兵天降,不但战力惊人,更从秦军打破脑袋也料不到的左营方向冲杀进来,顿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秦军再也忍受不住重压,瞬间崩溃。。。
秦军既溃,屯骑二军纵马追杀不止;刘牢之亦率余部奋起余威,直杀到口干舌燥、手脚麻软才肯罢手。
洛涧一役,秦军一败涂地。主将梁成为段随刺于马下,部将阎振、梁他、梁悌等皆战殁阵中,王显因在洛涧河岸布防,屯骑二军杀来时恰巧不在营中,侥幸活命,但也未能及时逃出,为晋军追兵所执。前前后后,刘牢之与段随两部斩敌逾三万,又擒获万余俘虏,跑回寿阳的,寥寥几千人而已。至此,洛涧附近的五万秦军灰飞烟灭。
刘牢之检点兵马,来时五千兄弟,归时五去其三,不胜悲戚。然此一役战果辉煌至斯,三千兄弟泉下有知,亦能瞑目罢。
段刘二人合军一处,先拆毁秦军大营,取其军资战马,又一把火烧去淮水上的浮桥,押解俘虏,得胜而回。
。。。。。。
洛涧大捷的消息传到东岸晋军大营,谢玄、谢琰、桓伊等当场乐开了花——值此秦军高歌猛进、势不可当之际,陡取如此大胜,岂非天佑?
都督谢石倒也坦荡,惊讶之余,当即自承自个用兵过于保守了,以后当多纳众将之见;随即出营十里,亲迎得胜之师而回,对段刘两个夸赞不绝。段随、刘牢之、谢玄三个本就亲密,见面时执手感概,不胜唏嘘。一时晋军士气高昂,皆上下齐心,不觉信心百倍。
众将咸集,遂升帐议事。
谢玄提议趁着全军士气正高,跨过洛涧,向西进逼至淝水东岸,以震慑寿阳敌军。
桓伊却有异议:“淝水虽较洛涧宽阔许多,然逢此冬日枯水时节,水势依然矮浅,步骑皆可涉渡,不足为险矣。既如此,何必进至淝水?不如就留在洛涧东岸。如此,纵深大了,进退也自如些,正可与秦军长久相峙。”
谢玄摇头道:“野王(桓伊小字)所思者,乃两军相峙之策也。若我军与秦人兵力相仿,自该留在此处,耐心与秦人对峙。然而眼下秦军兵力远胜于我,纵然一战灭其五万精锐,那寿阳城里依旧还有二十万强敌,更不用说项城那里,百万秦军正源源不断而来。我思之,当进抵寿阳城下(淝水离着寿阳城只区区数里,若至淝水东岸,基本就算到了寿阳城下),逼得苻融尽早与我军决战。若能在苻坚大军到来之前先行击败苻融,则大事谐矣!”
谢琰、段随、刘牢之皆进取之辈,闻言纷纷出声附和谢玄。
都督谢石受洛涧大捷鼓舞,此刻颇有西进之意,不过他本性保守,到底对一战击败苻融二十万大军信心不足,于是沉吟半晌,做了个“两相讨好”的决断:“便引大军进抵淝水东岸,但不可鲁莽出战,当立下坚寨,稳妥为先。”
谢玄虽有不满,总不便当场拂了谢石的面子,当下出声附议,寻思:但得大军到了寿阳城下,总有机会逼着苻融出战,眼下还是不要催逼五叔过甚为好。
计议已定,三军不日出发,水陆并进,过洛涧,近淝水,离河二十里下寨。恐秦军来挠,以前锋都督谢玄领五万兵马直抵淝水东岸,炫耀军容。
第八十七章 天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