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7章 古巷遗事,时光见证[2/2页]

天山脚下石榴红 黄氏育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和田……
     “您不说话?”林砚试探性地问。
     老人轻轻摇头,然后用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在纸上写下一行字:
     “我叫赵师傅,祖籍河南,1958年来的喀什。”
     林砚心头一震。
     1958年……那是国家大规模动员内地青年支援边疆建设的年代。
     他看着眼前这位沉默的老人,突然意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故事从未被诉说?
     他轻声问道:“可以告诉我您的故事吗?”
     赵师傅没有回答,而是翻开一个旧皮箱,从中取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
     封面上已经模糊不清,但翻开第一页,整整齐齐的记录映入眼帘,像是某种隐秘的历史档案。
     林砚一页页翻看,心中越发震撼。
     笔记里不仅有他在喀什几十年的生活点滴,还详细记录了他与当地少数民族兄弟共同修桥筑路的经历,甚至还有他自学维吾尔语的过程。
     突然,一张夹在其中的泛黄歌词纸吸引了他的注意。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熟悉的旋律在脑海中浮现。他低头细看,发现旁边有一行小字:
     “献给一起修桥的艾买提兄弟。”
     林砚的眼睛微微湿润。
     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两个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之间最真挚的情谊见证。
     赵师傅静静地看着他,眼神深邃如夜。
     他忽然又拿起笔,在纸上写道:
     “艾买提走得太早了。他教会我说‘亚克西(你好),我也教会他说‘您好。可后来,没人再愿意听我们讲这些故事。”
     林砚沉默良久,低声说道:“我会让所有人都知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就在他准备继续采访时,赵师傅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脸色苍白。
     他踉跄了一下,倒坐在椅子上,手紧紧攥住胸口,呼吸急促。
     林砚立刻上前扶住他,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一边大声呼喊邻居帮忙。
     救护车的声音很快划破宁静的老巷,人们纷纷围拢过来。
     库尔班叔叔也赶到了,见状立刻拨通医院的熟人电话,为赵师傅安排床位。
     在送往医院的路上,赵师傅忽然抓住林砚的手,指了指屋内的皮箱。
     “里面……有个相册……”他艰难地吐出几个字。
     林砚点头:“我替您保管,一定好好看。”
     老人闭上眼睛,嘴角露出一丝安详的笑容,仿佛终于放下了一直扛在肩上的重担。
     几天后,林砚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个皮箱,翻出一本尘封已久的相册。
     封面已泛黄,边缘卷曲,但内容却令人动容。
     黑白照片中,一群孩子在雪地里围坐读书,背后是一座刚建好的石桥,桥头站着两位年轻的男子——一位是赵师傅,另一位应是艾买提兄弟。
     照片下,有一段钢笔字写的说明:
     “1964年冬,喀什河畔。我们不是亲人,但我们比亲人还亲。”
     林砚捧着相册,站在窗边,阳光洒在他的脸上。
     他知道,这本相册,将是“老街记忆展”的核心之一。
     而展览的第一位讲述者,他心中早已有了人选。
     吐逊奶奶。
    喜欢。
  

第47章 古巷遗事,时光见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