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5章 匠心不孤,聚力同行[2/2页]

天山脚下石榴红 黄氏育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夜,负责人悄悄留下一张纸条放在林砚办公桌上:
     “你们做得很好,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林砚拿起纸条看了很久,没有告诉任何人。
     他走出茶馆,站在老巷尽头,望着远方的雪山轮廓,心中浮现出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
     如果要守住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仅靠个体的努力远远不够。
     必须有一个更系统、更可持续的机制。
     他的脑海中第一次清晰地浮现出那个名字:喀什传统手工艺合作社。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再也压不住。
     他也知道,等待他的,不会只有掌声。
     还有质疑、反对,甚至冷嘲热讽。
     但他已经准备好了。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停留在记忆里的温柔乡,而是在现实的土壤中,开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芽。
     议事厅里,人声鼎沸。
     老茶馆后院的长桌上摆满了铜壶、绣帕和手抄账本,几位老匠人围坐一圈,神情各异。
     林砚站在中央,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调研报告,眉头紧锁。
     他扫视着在座的人,有年迈的手艺人,也有年轻一些的学徒,每个人的眼神都写满了怀疑与不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家都知道,去年有多少人被迫改行了吧?”林砚开口,“二十三位匠人,不是小数目。他们不是不想做手艺,是没活干,没订单。”
     热合曼大叔皱起眉头,他是喀什最有名的老织工之一,性格固执,说话也直来直去:“我们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交给外人管。更别说还要听谁指挥。”
     “我不是要你们交出技艺。”林砚语气平和,“我是想让大家一起接大单,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一个人做十个杯子,一个月卖不出一个;十个人做一百个杯子,能卖出八十,这才是出路。”
     阿依夏站在门口,怀里抱着几页手写的笔记,那是她和帕提古丽这几天走访各家各户记录下的真实想法。
     她们走进了七户人家,六户表达了对合作社的疑虑——担心技术被偷、害怕失去自主权、怕分不到钱。
     “我妈不让外人看她的针法。”帕提古丽低声说,“她说一旦公开了,别人学会了,我们就什么都没了。”
     阿依夏点头,认真记下:“那我们可以签保密协议,确保手艺归属不变。只是共享销售渠道。”
     “要是能多挣点钱……我也愿意试试。”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终于开口,打破了沉默。
     可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时,铜器铺前却聚集起一群情绪激动的手艺人。
     铜器贩子马强站在人群中,双手抱胸,冷笑着煽动情绪:“你们以为合作社是什么?不过是新剥削!到时候你们做的东西都被他们拿走,还得听他们指挥!”
     “就是啊,我们这些老手艺人哪会跟年轻人打交道?”
     “听说那个林砚根本不懂我们这行!”
     “别让外人进来搅和我们的事!”
     这些话像一根根刺,扎进了原本就摇摆不定的心里。
     几个老匠人面露犹豫,有人甚至开始小声附和。
     议事厅里,林砚察觉到了气氛的变化。
     他没有急着反驳,而是缓缓翻开手中的调研报告,一页页展示给大家看:“这是我们过去一年的电商数据,是我们合作过的客户反馈,是我们接到的大宗订单样本。大家看看,这不是幻想,是有依据的尝试。”
     “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林砚继续说,“但我保证,合作社不会占有一件作品的归属权。它只是一个平台,帮助你们对接市场、培训新人、解决物流、打通资金流。利润归你们自己,传承也由你们掌握。”
     他的目光落在热合曼大叔身上,真诚地说:“您愿意把一生的手艺带进棺材里,还是让它活下来,传给更多人?”
    喜欢。
  

第95章 匠心不孤,聚力同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