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王霄(上)[1/2页]

檀郎 海青拿天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我等还未拿下雒阳。”我说, “长史现在与我说这些, 未免太早。”
     “不早。”谢浚神色严肃,“霓生, 你和元初,皆世间拔萃之人。当下既决定与秦王同赴国难, 自当齐心协力。如前番雒阳之事,切不可再做。”
     我说:“这是秦王教长史说的?”
     “不是。”谢浚道,“你与元初皆是我敬重之人, 此皆肺腑之言, 不可不说。”
     公子第一次与他好好说话不过是在三年前, 我也差不多,说得有多情深义重似的……
     “如此,受教了。”我笑了笑。
     为免惹人耳目,第二日, 天还未亮, 我就带上随身物什, 骑上一匹马,离开了谢浚一行人。
     北军大营就在雒阳城北,从前我还在桓府的时候,公子偶尔会去营中拜访他的伯父左卫将军桓迁, 我跟着他出入过几次,对营中的布局并不陌生。
     北军由天子直接统领, 是真正的王师。王师自然有王师的排场, 像别处兵营里常见的帐篷之类, 在这里是看不到的。所有将官军士,住的都是齐整的屋舍,营外也不是栅栏,而是正经夯筑的高墙。故而北军的大营,说是兵营,其实俨然是一个小城池。
     那高墙差不多有城墙高,上面有岗哨,还有巡逻军士。人站在上面,周遭如何看得一清二楚,若无掩护,风险甚大。故翻墙之策,并不适用这北军大营,我不予考虑。
     那么可选的,就剩下走大门蒙混过关了。
     营中军士大多是司州一带的京畿子弟,每日请假回乡或出入办事的甚多,也有因公事进入大营的人,多是雒阳官署里派来递送文书的。
     扮作军士,最大的坏处就是营中熟人多,就算弄清了军士的来历底细,也不能知道他认得谁不认得谁,跟谁是兄弟跟谁是仇人,运气不好便会生事。而递送文书的小吏就不一样了,只凭通行令牌出入,谁也不必认识。
     故而在来雒阳的路上,我琢磨一番之后,我决定还是找个送文书的下手。
     从雒阳城通往北军大营的路上,有几处茶舍。较大的一处,收拾得干净,且冬暖夏凉,送信的小吏们常喜欢光顾,歇歇脚偷偷闲,见到熟人还可攀谈攀谈。
     天亮之后,我背着行囊,像个乡里来的路人,走到那茶舍里。
     许久没有尝到过雒阳的吃食,我其实分外想念。坐下之后,我跟店家一口气点了胡麻饼、枣糕等五六样小吃,还有一碗热腾腾的茶。
     把肚子填饱之后,我又要了一盘瓜子,一边慢悠悠磕着,一边打量着进茶舍里的人。
     去北军大营送文书,往返须得大半日,故而小吏们但凡要去,都会在早上出发,在这茶舍里悠闲地用一顿早膳,再去北军大营干正事。
     太阳已经升上了头顶,来这茶舍里歇脚的军士和小吏渐渐多了起来,我左右两席坐着的都是。
     比较有门路的,是左边这席。那是四个人,正七嘴八舌地说着近来官署里的八卦,言语之间,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身份,从哪里来,上司何人,去北营做什么事。这些人身份低微,不惹人注目,颇好下手。唯一不好的,是他们去都是北营里管马政、管军需之类的去处,我知道那些地方在何处,跟北军中候的官署离得甚远,若遇到盘问,不好解释。
     “……李老弟,今日是去北营么?”这时,我听到右边一席有人问道。
     看去,那席上只有两个人,问话的是一个年长的。
     “正是,”那李姓小吏的说,“刘兄也去北营?”
     刘姓小吏笑了笑:“去过了,已经回来了。”
     “这么快?”
     刘姓小吏叹口气:“我们长史有个要件,昨日吩咐,定要一早送到北营。我只得昨日去讨了城门校尉的手令,今日丑事就起身,用那手令请北城的军士开了城门,赶往北营去。”
     “啧啧,这般辛苦。刘兄那长史也太不通人情。”
     “唉,莫说了,现下回到雒阳也不过午时,只怕还要回官署里做事。”
     “在官署中都是这样,刘兄看开些。”
     “李老弟平日甚少有差遣,今日怎也要去北营?”
     “自也是官长之命。这文书也说要紧,要送到北军中候王将军手上,也不知他今日在是不在。若不在,我就捞了一趟白跑。”
     “在。我今晨办完事出营的时候,正遇上他带着仪仗往营里去。”
     “哦,那是甚好!”
     ……
     我听着这番话,渐渐有了主意。再打量那李姓

王霄(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