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的集体。
随着工作室影响力的扩大,我也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镇政府因为要加大对“三农”工作的宣传力度,了解到我在文字创作方面的能力后,便把我借调了过去。在镇政府的日子里,我跟着工作人员深入到各个村落,采访那些勤劳朴实的农民,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记录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与成果。我用手中的笔,撰写了一篇篇宣传稿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段时间,我虽然忙碌,但却无比充实。每天穿梭在乡村的小道上,看着那一片片金黄的麦浪、硕果累累的果园,感受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我深知自己所做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依然没有放下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北京之恋》经过不断地修改完善,越发优美动人。
一个偶然的傍晚,我下班路过一家小商店,店里的收音机正播放着北京经济广播电台的《文苑漫步》节目。那主播甜美的声音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停下了脚步。听着节目里分享的一篇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我心中一动,想着要是我的《北京之恋》也能在这个节目里播出,那该多好啊。
于是,我鼓起勇气,按照电台公布的投稿方式,把自己的诗歌寄了过去。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几乎都要忘记这件事了,没想到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了电台的电话,通知我《北京之恋》被选中了,将会在近期的节目中播出。那一刻,我激动得手都有些颤抖,心中满是喜悦与期待。
终于,到了诗歌播出的那一天。傍晚时分,我早早地守在收音机前,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主播用她那深情的声音朗诵起《北京之恋》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句句诗歌通过电波传向了京郊的每一个角落,传进了无数在北京打工游子的心里。此后,我收到了许多听众的来信,他们在信中诉说着自己的乡愁,分享着他们与北京的故事,也表达着对《北京之恋》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首诗歌,找到了我们的《鲁京艺苑》,大家在这里相聚,一起叙说乡愁,一起吟唱生活,一起编织着属于我们的北京梦。
在那之后,我们的工作室愈发热闹起来,还组织了一些小型的文学活动,邀请一些同样热爱文学的老师来给大家做讲座,分享创作经验。我们也会在节假日的时候,集体去北京的各个景点游览,去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登上八达岭长城,望着那蜿蜒在群山之间的雄伟城墙,仿佛看到了历史的长河在眼前流淌,心中涌起无限的豪情;我们漫步在颐和园的长廊,欣赏着那精美的彩绘,感叹着古代工匠的巧夺天工;我们穿梭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里,品尝着各种老北京的小吃,感受着那独特的市井气息。
然而,北漂的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逐渐摆在了我们面前。有的工友因为家中有事,不得不离开北京返回故乡;有的则面临着经济上的压力,在艰难地权衡着是继续追寻梦想还是选择一份更能赚钱的工作。而我,也时常在夜晚望着窗外的灯火,陷入沉思。我深知自己对文学的这份热爱,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想要坚持下去并不容易,但每当想起《鲁京艺苑》里大家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想起那些因为《北京之恋》而受到触动的游子们,我又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放弃。
日子就在这样的忙碌、快乐与纠结中缓缓流逝。一年又一年,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故事,那些一起劳作的汗水、一起畅谈文学的欢笑、一起面对困难的坚强,都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尽管后来,随着各自人生轨迹的变化,《鲁京艺苑》的成员们渐渐分散在了不同的地方,但那份北京之恋,却永远地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多年后的今天,每当我回想起那段北漂的岁月,心中依然满是感慨。那是一段充满艰辛却又无比美好的时光,是北京这座包容的城市,接纳了我们这些怀揣梦想的游子,让我们在它的怀抱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也让我们收获了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恋,一份对生活、对梦想永不磨灭的热情。
如今,虽然岁月已经在我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每当我提起笔,那些关于北京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那首《北京之恋》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带着我穿越时光,回到那个充满希望与温暖的年代,继续续写着我与北京之间那永远未完待续的故事……
喜欢。
第59章 北京,那一抹难忘的恋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