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得他直流口水。可他实在没钱买肉,便厚着脸皮向店家讨了一碗煮羊肉的汤,把自己带的干馍掰碎泡进汤里,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这一碗泡馍下肚,赵匡胤顿觉浑身暖和,精神大振。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但他始终忘不了那碗羊肉泡馍的滋味,便命御厨照着做来吃。御厨经过精心改良,加入了各种调料和配菜,使得这道菜越发美味,渐渐流传开来,成了大西北家喻户晓的美食。如今,人们吃着羊肉泡馍,仿佛还能品味到那段历史的韵味,感受那跨越时空的温暖与满足。
还有大盘鸡,关于它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呢。一种说法是,在新疆沙湾县,有个叫李士林的厨师,他喜欢创新菜品。有一次,他将鸡肉和当地常见的土豆一起炒制,又加入了从外地传来的干辣椒等调料,没想到做出来的菜肴色香味俱佳,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后来经过不断改良,加入了皮带面等元素,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大盘鸡。另一种说法则带有几分传奇色彩,说是长途跋涉的司机们在路途之中,为了方便快捷又能吃得满足,便把车上带的鸡肉和路边小店的土豆等食材凑在一起,让店家帮忙炒制,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创造出了这道独特的美食。大盘鸡那浓郁醇厚的味道,承载着大西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也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的交融。
烤羊肉串那更是历史悠久啦,据说它起源于新疆的古老游牧民族。在过去,牧民们以放牧为生,羊肉是他们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当他们在草原上放牧时,为了方便烤制羊肉,便把羊肉切成小块,用树枝串起来,放在篝火上烤制。在烤制过程中,撒上一些从草原上采集的天然香料,比如孜然等,让羊肉变得更加美味可口。慢慢地,这种烤制羊肉的方式流传开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就演变成了如今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烤羊肉串。那滋滋冒油、香气四溢的烤羊肉串,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大西北草原文化的生动体现,承载着牧民们豪爽质朴的性格特点。
手抓饭也有着独特的故事呢。传说在一千多年前,有个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纳的医生,他晚年的时候,身体很虚弱,吃什么都没胃口。于是,他就自己琢磨着把羊肉、胡萝卜、洋葱、大米等食材放在一起煮,想着这样既能补充营养,又方便食用。没想到煮出来的饭香气扑鼻,他吃了之后感觉胃口大开,身体也渐渐好了起来。后来,周围的人纷纷效仿,这道菜就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了大西北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吃着手抓饭,仿佛能感受到那来自古老岁月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美食的用心创造。
烤馕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说故事。在很久以前,新疆的沙漠戈壁地带,水源稀少,人们出行常常要携带方便保存且能长时间充饥的干粮。有一位聪明的主妇,她尝试着把面粉加水和匀,做成饼状,然后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烤制,意外地发现这样烤出来的饼又香又脆,而且能存放很长时间。后来经过不断改良,用特制的馕坑烤制,烤馕的工艺越来越成熟,外形也变得更加美观。烤馕不仅是大西北人们生活中的必备食物,还在长途旅行、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智慧和对外交流的历史记忆。
让我至今回忆起来都难以忘怀的,还有当时的《奎屯晨报》社和农七师 130 团宣传科。在《奎屯晨报》社里,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媒体人,他们虽然身处大西北的边疆地区,但对新闻事业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大城市里的同行。我们会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报道兵团的发展、如何展现边疆人民的生活风貌,他们对新闻的敏锐洞察力和专业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农七师 130 团宣传科的同志们也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他们带着我深入了解 130 团的方方面面,从团里的产业发展到文化建设,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他们的协助下,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去挖掘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也让我笔下关于新疆兵团的记录变得更加生动、丰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然,最让我心怀感恩的,还是连队里那些像亲人一样照顾我的人们。老二、老四和老五三兄弟以及他们的家人,就如同我在这遥远异乡的依靠。他们热情地把我迎进家门,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款待我。在生活上,更是对我关怀备至,担心我不习惯这里的生活,总是嘘寒问暖。老二家做了什么好吃的,总会第一时间给我送来一份;老四家的孩子会拉着我一起玩耍,给我讲学校里的趣事;老五则时常陪着我在连队周边走走看看,给我介绍这里的风土人情。
还有连队文教马大姐,她就像连队里的一束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她对我的帮助和照顾,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她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耐心地解答我在走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记得有一次,我想要了解兵团早期的文化建设情况,马大姐不仅翻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资料给我看,还带着我去拜访了几位连队里的老职工,让我能够从亲历者的口中听到那些珍贵的回忆。她的热情好客,她那慈善温和的性格,让我在兵团的日子变得更加美好而难忘。
在兵团的那段时光,就像天山的雪莲一样,纯洁、珍贵,让人敬佩又牵挂。那是一段远离尘嚣,却又无比贴近生活本真的日子。我在这里看到了人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共处,看到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守、依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如今,岁月已经悄然流逝了许多年,可那些记忆却依旧清晰如昨。后来我听说,老二、老四和老五他们都生活得很好,他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女们都很争气,一个个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也都有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每当想到这些,我心里就涌起一股暖流,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而我,虽然早已离开了那片土地,但新疆、兵团却始终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那红柳绿柳,在风沙中摇曳生姿的模样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那巍峨的天山,终年积雪不化,像是一位沉默而又庄严的守护者,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有那象征着纯洁与美好的雪莲,仿佛是兵团生活留给我的一份珍贵礼物,让我在喧嚣的尘世中,总能想起那段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时光。
我知道,那里有我割舍不断的情,有我难以忘怀的爱,有我深深的牵挂和无尽的思恋。那是我生命中一段独特的旅程,也是我心灵深处永远的宝藏,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起那段行走在大西北的日子,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温暖与力量,激励着我继续在生活的道路上勇敢前行,用我的笔去记录更多美好的故事,去传递那一份源自大西北的质朴与深情。
喜欢。
第62章 行走大西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