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新世纪,我在自己的故乡经营自己的工作室,春夏秋冬四兄弟默契。
第一件事,和北京《脉缘》杂志社牵手,除了经营杂志《脉缘》外,还为杂志社采访组稿撰稿。
第二件事,发展文艺社会员,扶持文学新人。
第三件事,走进初衷母校,走向三尺讲台,给家乡的孩子们授课。
第四件事,办好自己的文学内刊《河子文艺》。
年是好年,月是良月,日是吉日。
春天的希望,夏天的疯狂,秋天的充实,冬天的宝藏。
冰阳就这样把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搞得暖洋洋热乎乎火辣辣,树林鸟鸣,笑声朗朗……
——题记
《静守黄河畔,书写别样人生》
在黄河之畔,有一座宛如世外桃源般宁静而古朴的小城,它就像一本承载着岁月故事的厚书,那里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与记忆,也孕育着无数的梦想与希望。而冰阳,便是在这片土地上,在2000年那个新世纪的伊始,开启了一段充满热血与温情的励志故事,宛如一位执着的画师,用自己的坚守与热爱,精心描绘着独一无二的人生画卷。
2000年,仿佛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崭新起点,宛如一扇通往神秘宝藏世界的大门缓缓打开。冰阳怀揣着对文学的满腔热忱,在自己的故乡,那个能听见黄河涛声、能感受到乡土质朴气息的地方,经营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不大,却布置得温馨而充满文艺气息,墙壁上挂着一幅幅书法作品,好似一面面展示艺术魅力的旗帜,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仿佛是一座等待人们去挖掘的文学宝藏库,这里就像是冰阳的文学城堡,承载着他的理想与憧憬。
与北京《脉缘》杂志社的牵手,无疑是那年春天里最让冰阳振奋的事,犹如干涸的土地迎来了一场甘霖。当收到杂志社抛来的橄榄枝时,冰阳激动得几夜都没睡好,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他深知,这是一个能够让自己在文学领域大展拳脚的好机会。除了负责经营杂志《脉缘》在当地的相关事务外,他还积极地为杂志社采访组稿撰稿。
为了能够挖掘到有深度、有价值的稿件,冰阳常常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沿着黄河边的村落走访,那身影就如同一位孤独却坚毅的行者。他去和那些老船工聊天,听他们讲述在黄河上乘风破浪的惊险故事,老船工那粗糙的双手比划着,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往昔岁月的光芒,仿佛是两颗蒙尘却依旧璀璨的宝石,冰阳便赶忙将这些故事一一记录下来;他也会走进乡村学校,去采访那些坚守在基层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老师们对孩子们的那份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都化作了冰阳笔下生动的文字,那些文字宛如灵动的音符,组合成一曲曲动人的教育赞歌。
每次采访回来,冰阳都会在工作室里挑灯夜战,反复整理采访素材,精心构思稿件。有时候为了一个标题,他会琢磨好几个小时,那认真劲儿就像一位雕琢美玉的工匠,力求让每一处都完美无瑕;为了一句话的表达更精准,他会查阅大量的资料,仿佛一只勤劳的蜜蜂,在知识的花丛中不断采撷花蜜。而当一篇篇饱含心血的稿件寄往北京,并且得到杂志社编辑的认可,刊登在杂志上时,冰阳的心里便充满了成就感,那感觉就如同春天里播下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绽放出了嫩绿的新芽,又似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在文学的天空中开始翩翩起舞。
发展文艺社会员,扶持文学新人,这是冰阳给自己定下的又一重要目标。在那个信息还不算发达的年代,冰阳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穿梭在故乡的大街小巷,那自行车发出的“嘎吱嘎吱”声,仿佛是他在文学道路上前行的伴奏曲。他张贴文艺社的招募启事,向那些热爱文学的人们介绍文艺社的宗旨和活动内容,就像一位热情的引路人,引领着大家踏入文学的奇妙世界。
慢慢地,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汇聚到了冰阳的身边。有初出茅庐的学生,他们满怀着对文学的憧憬,带着稚嫩却充满灵气的作品,犹如带着清晨露珠的花朵,清新而惹人喜爱;也有在生活中历经千帆,却依旧怀揣文学梦想的中年人,他们的作品恰似经过岁月沉淀的美酒,韵味悠长。冰阳对待每一个人都无比耐心,他会认真阅读他们的作品,指出其中的闪光点,也会毫不留情地提出修改意见,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艺师,精心修剪着每一株文学幼苗,让它们能够茁壮成长。
有一位叫晓峰的年轻人,家庭条件不好,却痴迷于写诗。他的诗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可文字功底稍显薄弱,那些诗句就像未经打磨的璞玉,虽有光彩却不够耀眼。冰阳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邀请他到工作室,给他找来许多诗歌写作的书籍,陪着他一起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的运用,仿佛是一位耐心的导师,手把手地教徒弟技艺。在冰阳的帮助下,晓峰的诗歌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开始在一些地方刊物上发表作品,这也让晓峰更加坚定了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他的诗歌宛如一只只展翅高飞的小鸟,在文学的天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看着一个个文学新人在自己的扶持下逐渐成长,冰阳觉得自己仿佛是在播种希望的种子,等待着它们长成一片文学的繁茂森林,那是属于夏天的热烈与疯狂,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好似一片燃烧的火海,炽热而耀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走进初衷母校,走向三尺讲台,给家乡的孩子们授课,则是冰阳
第66章 静守黄河畔,书写别样人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