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天。
我去安徽亳州采访一位在种植中草药领域有创收的中草药诗人江雨飞。
江雨飞,男,35岁,药农,以种植中草药为生,收入可观,生活富裕。
在种植中草药的同时,他还灵感创作,到采访这天起,他已创作现代诗歌5000首,格律诗2000首,并出版了处女作诗集《丹参花》。
这是一个充满草药味的城市,陌生但亲切,这都源自草药诗人的热情好客憨厚老实善待自己和他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徽亳州,去收听中草药诗人江雨飞的故事吧……
——题记
《草药田间的诗意人生——江雨飞的故事》
在安徽亳州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每一寸空气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气。这里,是中草药的王国,孕育着无数的神奇与希望,而江雨飞,便是在这片土地上,用双手耕耘着草药田,同时用心灵谱写着诗歌乐章的独特存在。
江雨飞出生在亳州的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就对身边那些形形色色的中草药充满了好奇。在别的孩子还在田野里追逐嬉戏的时候,他就跟着长辈们穿梭在药田之间,认识了丹参、芍药、白术、桔梗等等各种各样的草药。看着它们从小小的种子,在土地的滋养和家人的照料下,慢慢长成茁壮的植株,最后变成能治病救人的良药,江雨飞心中对这些草药便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一种敬畏与热爱交织的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江雨飞自然而然地接过了家里的药田,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药农。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亳州的大地上,他便扛着农具,走向那片承载着全家希望的药田。除草、浇水、施肥、除虫,每一个环节他都做得一丝不苟。在旁人看来,这或许是枯燥又辛苦的劳作,但在江雨飞眼中,药田就是他的舞台,那些草药就是他最忠实的伙伴。
夏日的午后,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药田里暑气蒸腾。江雨飞忙完了上午的活计,便会找一处田埂边的阴凉处坐下休息。微风吹过,草药的枝叶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时刻,江雨飞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别样的情绪,那些平日里积攒在心底的感触,像是找到了出口,化作了一行行诗句。
他第一次写诗,是在一个丹参花开的季节。那一片片丹参花在药田里绽放,紫红色的花朵簇拥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绚丽的花海,微风拂过,花海泛起层层波浪,花香四溢,让人心醉神迷。江雨飞被眼前的美景深深打动,他情不自禁地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和笔,在本子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丹参花开似紫霞,药田深处绽芳华。
微风拂过香盈袖,相伴辛劳岁月嘉。”
当他把这首诗念给家人听时,家人们虽然不太懂诗歌的韵律和技巧,但却从那简单质朴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对药田、对丹参花的热爱,都纷纷夸赞他写得好。这给了江雨飞莫大的鼓励,从此,写诗便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白天,他在药田里辛勤劳作,细心观察着草药们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生长状态,那些草药的姿态、颜色、气味,都被他一一记在了心里,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素材。夜晚,当家人都已入睡,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江雨飞就会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整理自己白天的思绪,把那些对草药、对生活的感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随着创作的诗歌越来越多,江雨飞开始尝试向一些报刊杂志投稿。起初,他收到的大多是退稿信,编辑们指出他的诗歌在格律、用词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欠缺,但他并没有气馁。他知道自己起步晚,基础薄弱,那就更需要努力学习。于是,他利用闲暇时间,跑到镇上的书店,买来一本本关于诗歌创作的书籍,认真研读,琢磨诗歌的韵律、意象、意境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他也积极参加亳州当地一些文学爱好者组织的诗歌交流活动,在那里,他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会一起讨论诗歌,互相点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江雨飞的诗歌创作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不断地打磨,江雨飞终于攒够了足够数量且质量颇高的诗歌,他决定出版自己的处女作诗集《丹参花》。这对于一个草根出身的药农诗人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四处奔波,寻找愿意出版他诗集的出版社,期间也遭遇了不少冷眼和拒绝。但他就像守护自己的药田一样,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诗歌梦想,不肯轻易放弃。
终于,一家被他的执着和诗歌中真挚情感打动的出版社同意帮他出版诗集。当那一摞摞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丹参花》诗集摆在他面前时,江雨飞的眼眶湿润了。这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是他在药田与诗歌之间搭建起的一座桥梁。
《丹参花》出版后,在亳州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惊讶地发现,原来身边这个朴实的药农,竟有着如此细腻的内心和出众的文学才华。诗集里的诗歌,大多都是以亳州常见的中草药为主题,或是描绘它们的生长之美,或是讲述它们的药用价值,或是借草药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比如其中有一首描写芍药的诗:
“芍药娇妍映日开,红妆粉面韵中来。
根身入药除疴疾,诗意花间任我裁。”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芍药的美丽姿态,还体现了它作为药材的重要作用,更融入了江雨飞自己在药田创作诗歌的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深受读者喜爱。
随着诗集的传播,江雨飞也渐渐有了一些名气,开始有外地的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想要拜访他,了解他的创作故事。而他总是热情好客地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带着他们走进自己的药田,一边介绍着各种草药的特点,一边分享自己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
有一次,一位来自大城市的诗人来到亳州,找到了江雨飞。他原本以为,这位药农诗人或许只是凭借着一时的灵感写出了几首不错的诗,但当他真正走进江雨飞的生活,看到他在药田里忙碌的身影,听到他如数家珍般讲述着每一株草药背后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诗歌时,这位大城市的诗人被深深震撼了。
江雨飞带着他来到一片种植着白术的药田边,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白术的叶子,说道:“你看这白术啊,外表普普通通,但它可是一味很重要的中药材呢。在土里默默生长,就像我们这些平凡人,努力生活着,等待着发光的那一刻。我写过一首关于白术的诗:
‘白术平凡土里藏,春秋几度过炎凉。
但求入药能医病,平淡生涯亦绽光。
我觉得我们的生活就和这些草药一样,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精彩,而诗歌就是我把这份价值和精彩展现出来的方式。”
那位大城市的诗人听后,不禁感慨万分,他说:“江大哥,你这才是真正源于生活的艺术啊,你的诗歌里有泥土的气息,有草药的芬芳,更有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比我们那些坐在书斋里空想出来的作品要有力量得多。”
江雨飞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药农的本职工作。相反,他更加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药田,因为他知道,草药是他诗歌的源泉,只有药田丰收了,他的诗歌才能更加富有生命力。
在种植中草药方面,江雨飞也不断探索创新。他开始尝试引进一些新的中草药品种,学习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提高草药的产量和质量。他还把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写成文章,分享给其他药农,帮助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而在诗歌创作上,他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他不再局限于描写亳州本地的中草药,开始关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药用植物,通过查阅资料、与其他药农和专家交流等方式,了解它们的特点,然后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比如他了解到了西藏的冬虫夏草,虽然自己没有亲眼见过
第75章 草药田里的诗意人生——江雨飞的故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