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
作为蒲城电台记者,我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学习编剧写好剧本。
新的生活,新的征程,用艺术完美乡村生活,把我的工作室办好。
在北京电影学院有幸和黄河岸边的草根编剧斐然相遇,她也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自费进修,可见编剧斐然对编剧这个职业的厚爱。
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习,并合作撰写了电影文学剧本《黄河岸边的一棵小草》,歌唱故乡黄土地上的草根艺术人才。
情浓故乡,北京之旅的心声绵远难忘……
——题记
艺术绽放青春
2018年的冬,带着蒲城那独有的质朴与醇厚,我怀揣着对编剧技艺精进的热望,奔赴北京电影学院开启进修之旅。这一路,仿佛是从熟悉的乡野迈向了艺术的殿堂,怀揣的不仅是行囊,更是满心对未来创作的期许,盼望着能用艺术的妙笔,勾勒出乡村生活那细腻而动人的画卷,让自己的工作室在这份艺术滋养下蓬勃发展。
踏入北京电影学院的校门,浓厚的艺术氛围如同一股股暖流,在寒冬里包裹着我。然而,更让我惊喜的是在这里与斐然的相遇。她来自黄河岸边,同是自费前来进修的草根编剧,那质朴的气质里透着对编剧事业深深的眷恋,宛如黄河水对大地的深情,矢志不渝地滋养着这片艺术的梦田。
当我们决定合作撰写电影文学剧本《黄河岸边的一棵小草》时,便知道,这是要将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黄河故土,完完整整、鲜活生动地呈现于世人眼前,让那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璀璨的文化元素,在文字间熠熠生辉。
我们开始深入挖掘记忆中黄河岸边的点点滴滴,那些独属于那片土地的印记,成了剧本中最亮眼的元素。
在故事的开篇,我们描绘了黄河岸边那气势磅礴的景象:浑浊的黄河水奔腾不息,裹挟着泥沙,如一条巨龙蜿蜒向前,撞击着河岸,发出轰隆隆的声响,那声响仿佛是大地的心跳,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河岸上,是层层叠叠的黄土高坡,那一道道沟壑,犹如岁月刻下的皱纹,深邃而沧桑,承载着世世代代黄河儿女的悲欢离合。
主角的家,就坐落在这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庄的房屋皆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厚实的土墙,带着泥土特有的气息,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黄,仿佛与黄河水遥相呼应。屋顶上,那一片片青瓦错落有致,偶尔还会长出几株倔强的野草,在风中摇曳,恰似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平凡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而村子里的文化元素,更是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日常生活之中。
每逢重要的节日或是村里的喜事,那锣鼓声便会打破村庄的宁静。从村头到村尾,能看到身着鲜艳服饰的村民们,手持锣鼓家伙事儿,敲打出节奏明快、振奋人心的鼓点。那鼓面,是用上好的牛皮精心制作而成,一锤下去,声音能传出去老远,回荡在整个黄河
第95章 艺术绽放青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