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交谈起来,竟发现彼此有着诸多共同爱好,都痴迷于文学作品中细腻情感的刻画,都热衷于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的独特表达方式,也都怀揣着通过文学传递美好、启迪心灵的人生志向。而且,她比我小三岁,年龄的相近让我们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仿佛是久别重逢的老友,有着说不完的话,从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聊到现代小说的多元叙事,从东方文学的含蓄意境,谈到西方文学的直白表达,每一个话题都能让我们沉浸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研讨会结束后,爱丽儿热情地邀请我去香港,我欣然应允,带着对未知旅程的期待,又踏上了前往香港的路途。
飞机缓缓降落在香港国际机场,一出机场,那繁华热闹的景象便扑面而来。高楼大厦如钢铁森林般耸立,直插云霄,玻璃幕墙在阳光的映照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彰显着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与活力。
来到香港大学,这里又是另一番独特的景致。校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老的欧式建筑与充满现代感的教学楼相互映衬,别具一番韵味。
沿着蜿蜒的校园小径前行,道路两旁的凤凰木高大挺拔,那茂密的枝叶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天然的绿色穹顶。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轻柔的校园之歌。偶尔有几缕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地上便出现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宛如梦幻的碎金。
校园里的钟楼高高矗立,那古朴的大钟按时敲响,悠扬的钟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给这座充满活力的校园增添了一份庄重与宁静。图书馆那恢宏的建筑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现代化的外观设计融合了简洁与大气,走进里面,宽敞明亮的空间里摆满了一排排书架,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仿佛是一座知识的宝库,等待着学子们去探寻、去挖掘。
我在这里开设了为期十五天的讲座,主题是中国文学的乡土文学。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我仿佛看到了文学的希望在他们眼中闪耀。我开始讲起刘绍棠,讲起他笔下那如诗如画的运河两岸,那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邻里间质朴的情谊、乡间的民俗风情,都在我的讲述中一一呈现,同学们仿佛随着我的话语,走进了那个充满韵味的乡土世界;接着,我又讲起路遥,讲起《平凡的世界》里那片黄土地上人们为了生活不屈不挠的奋斗故事,孙少平在矿井下的坚毅、孙少安面对家庭责任的担当,让同学们不禁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或动容、或沉思。
每一堂讲座,教室里都座无虚席,同学们专注的眼神、热烈的讨论,让我感受到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与渴望。十五天的课程结束后,香港大学文学系向我递来了橄榄枝,聘任我为现代诗歌讲师,这突如其来的认可与机遇,让我既惊喜又忐忑,但最终,我还是怀着对文学传播的热忱,决定留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校园,开启新的征程。
在香港的日子里,我与爱丽儿的情谊愈发深厚。闲暇时光,我们会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小道,或是走出校园,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我们去逛那充满烟火气的老街市,看着街边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传统手工艺品,感受着香港独特的市井文化;我们也会去海边,听着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岸边,望着那浩瀚无垠的大海,任由海风轻拂面庞,一起探讨着文学创作的灵感,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趣事。
然而,在这里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香港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对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不少挑战。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现代诗歌的内涵与韵味,我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备课,查阅各种资料,结合香港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文化背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时候,也会因为对教学效果的担忧而辗转反侧,但每当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有所收获,眼中流露出对诗歌的喜爱与感悟时,我又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远离家乡的我,偶尔也会陷入浓浓的思乡之情中,思念故土那熟悉的乡音、亲切的面孔。这时,爱丽儿总会像知心姐姐一般,陪在我身边,用她温暖的话语安慰我,给我讲述她在香港成长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热爱的文学,有真挚的情谊,哪里都可以成为心灵的港湾。
在香港大学的讲台上,我继续书写着与文学的故事,而与爱丽儿的这份特殊情缘,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将我在德国和香港的经历紧密相连,让我更加坚定地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去拥抱未来更多的精彩与未知,就像那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永远向着阳光,充满着生机与希望……
日子还在继续,我知道,这只是我人生这部丰富大书中的一个璀璨章节,未来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我去书写,去演绎,去珍藏。
喜欢。
第102章 德国之旅,香港情缘[2/2页]